日前,北航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启用。实验室将与杭州北航国新院仿生科学与技术科创中心统筹规划、协同发展,首期科研空间已投入使用,标志着实验室在杭州余杭的实体化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实验室由江雷院士领衔,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苏州大学三方力量共建,汇聚了120余位固定研究人员,其中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0余位国家级人才。
实验室聚焦“生命如何实现超低能耗的物质合成、能量转换、信息传输”这一基础科学问题,构建了“发现原理—发明材料—创制技术”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其提出的“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新概念,开创了界面材料研究的新范式。2025年,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已发表包括2篇Science正刊在内的数十篇顶级期刊论文。
什么是仿生界面材料?它将如何改变生活?“仿生界面材料是模仿自然界生物表面智慧的新材料。就像壁虎脚掌能吸附墙壁、贝壳坚硬却不易碎,科学家通过学习这些生物界面的微观结构,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人工表面。”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类材料能让医疗植入物与人体‘更无缝’地融合,让机器人执行任务时更精准灵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与生产效率。”
目前,实验室已在仿生界面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源头创新成果。例如,团队成功研制出结构与性能最接近天然牙釉质的人造材料人造多尺度仿生牙釉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天然牙釉质晶体-非晶复合体系的仿生。其力学性能显著优于现有氧化锆牙冠,成本仅为高端进口氧化锆牙冠的50%,有望推动高端牙修复材料国产替代。
超强薄膜项目则通过超铺展剪切液流诱导纳米片有序组装,实现连续不断、大批量生产。其拉伸强度为天然贝壳的4倍,断裂韧性是贝壳的2倍,在航空航天、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项目的小试产线建设正在推进中,项目团队还与多家界面材料企业开展了合作洽谈。
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室落户余杭,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余杭区人民政府响应浙江省服务国家新材料战略、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实验室的科研方向紧密对接浙江省新材料产业集群需求,重点辐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五大产业生态圈,并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未来赛道。实验室将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目前,实验室已与余杭区企业在仿生低空飞行器关键材料、仿生人形机器人构件等方向开展初步合作与对接。
据了解,实验室将通过首个五年建设期,在仿生物质制备与合成、仿生能量转换与物质分离、仿生信息采集与处理等研究方向形成标志性原创成果,建设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学派,打造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创新策源地、高端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孵化器和新质生产力主引擎,建成引领全球的仿生界面材料科学研究中心。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陈路漫 通讯员 刘梦颖)
编辑 | 陈路漫 校读 | 赵琦
责编 | 李伟民 王姝 监制 | 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