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在对多国发动激烈的贸易战,但在对华政策上走的是略微缓和的路线,双方之间的相关会谈和互动也比较频繁,美国摆出了一副“停火”的姿态。然而到了这个阶段,这种姿态并不能改变局势。在此前多轮会谈中,美国反复提及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并时常传出中国可能放宽管制的消息,但结果往往与之相反。若把过去的出口管制看作是一种试探,这一次中国的回应则是直接而全面的反制。
最近,商务部发布公告,明确表示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决定对稀土相关技术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与以往的政策相比,这次公告的表述更清晰、范围更清楚。首次明确对“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物项”实施出口许可管制,覆盖了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开采、冶炼、分离、磁性材料制造等环节的技术。同时,设计图纸、工艺参数、仿真数据等技术资料也纳入管制范围,新增对生产线维护、升级等配套技术的管控,以堵住以往的漏洞。核心技术早已被管制,但此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管制技术的范围,增加管制环节,目的就是更全面地收紧控制。
公告还引入黑名单机制,并与芯片技术相关联,将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研发与生产设备纳入敏感用途审查的范围。这意味着,过去对高端芯片生产所需材料与设备的限制,将进一步延伸到参与环节的各个层面。
从“卡我们的芯片、光刻机”到“我们也要卡他们的原材料”。美国及其盟友一边到处寻找稀土资源,一边试图借助国家力量来振兴本国稀土产业,效仿中国的做法。市场经济的方式似乎走不通时,他们希望通过政府干预来推动行业重建。要知道,若要完全实现本土生产线的自给自足,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一旦他们的生产线初具规模,便会再度放松限制,从而对中国造成反向冲击。这种做法的核心在于把赌注押在“时间差”上。
总体来看,这次政策的目标并不是停留在“对某些物项的输出”层面,而是向“技术扩散”的更深层次延伸,通过全球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和对军事用途的精准拦截来达成控制。对中国而言,真正要做到的是“卡死对方的脖子”,让对方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这也是这次公告强调的一个关键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公告,不得为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活动提供中介、代理、货运等实际帮助;不得向境内外的机构提供相关服务。以往的经验也提醒人们,特别要警惕境内的“台湾商人”网络,必须坚决打击走私,避免铤而走险的人继续存在。
在高科技装备领域,如若缺少稀土材料,相关行业几乎就会瘫痪,西方的高科技产业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限制。这场中美稀土之战,真正决定性胜负的并非矿产本身,而是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对稀土外流的时间控制。只要中国能够在关键时刻封锁对美的稀土出口大约五年时间,届时美方在许多核心领域的科技领先地位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正是中国的最终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