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切胃里的肿瘤得开刀,没想到睡一觉就好了,身上连个疤都没有!”近日,44岁的张大姐看着复查报告,难掩惊喜。一年前,她在体检中查出胃体上部有个黏膜下肿瘤,选择定期观察,近日复查时发现肿瘤长大,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施育鹏建议她接受“内镜机器人辅助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让她在毫无痛苦中完成了手术,几天后便顺利出院。
提到胃肠道肿瘤切除,不少人会联想到传统外科手术的大切口、长恢复期,可如今,医疗科技正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早已实现“无疤切除”,而内镜机器人的加入,更让这项微创技术迎来进阶升级。简单来说,传统ESD就像医生握着细长的“雕刻刀”在消化道里精细操作,通过口腔或肛门伸入内镜,再用微小电刀将病变从肌肉层剥离,但由于内镜活动空间有限,医生手部的轻微颤抖都可能放大,不仅容易穿孔,还可能切不干净。
而内镜机器人直接破解了这些难题。它分为两部分:医生坐在类似“飞机驾驶舱”的控制台前,盯着高清3D画面,用双手操纵控制器;床边的机械臂则精准“复刻”医生动作,一端持内镜,一端持能灵活转腕的手术器械,就像给医生安了双稳准狠的“腔内手”。做胃肿瘤切除时,患者全麻后,机械臂先找到肿瘤,在周围做好标记,再注射液体把肿瘤“抬”起来方便剥离;接着,机械臂的“手腕”灵活转动,沿标记切开黏膜,一点点将肿瘤完整剥离,全程出血少、不损伤周围健康组织;最后把肿瘤装进取物袋随内镜取出,必要时还能直接在腔内缝合。
对比传统手术,内镜机器人的优势能过滤掉医生手部的生理性颤抖,让器械端稳如磐石,大大降低穿孔风险;可转腕的器械能突破角度限制,在狭小的消化道里顺向、逆向、侧向操作,再刁钻的病变也能搞定;高清3D视野还能放大组织层次,让医生清晰分辨病变与正常组织,剥离更彻底;医生坐着就能完成手术,不用再长时间站立保持别扭姿势,疲劳感减轻了,操作状态自然更稳定。
“这项技术特别适合位置难、体积大,或是靠近重要血管的复杂病变。”施育鹏介绍,目前内镜机器人辅助ESD术已处于消化内镜领域的顶尖水平。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