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徐丽 通讯员 姚梦琪
走进景田北小区,整齐的围挡清晰划分出居住区与道路的边界;平坦宽广道路两旁,树木修剪得错落有致;机动车规范停放,由小区两个大门分开进出,通行有序;整个小区显得格外清爽宜居。很难想象,两年前,该小区曾因设施落后、管理缺位陷入“问题叠加”的困境,如今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居民多方共治,成功实现从“管理薄弱、一穷二白”到“规范有序、自给自足”的华丽转身,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景田北小区居民筹资建起的道闸和围墙
破解治理“无人管”难题
莲花街道景田社区景田北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长期面临“无规范管理、无安全保障、无资金支撑”的“三无”困境——楼栋没有门禁、小区缺乏围墙,与周边道路直接连通,安全隐患突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普遍,居民出行不便;架空层租赁纠纷持续多年,历史遗留问题迟迟未能解决。2023年以前,小区治理主体缺位,各类问题堆积,居民诉求难以得到有效回应。
面对景田北小区的治理难题,社区党委主动靠前,将党建工作与小区治理深度融合。在社区党委的全程指导和推动下,景田北小区通过民主程序顺利选举产生业委会,选拔出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有威望的党员和居民代表担任业委会成员,为小区治理注入“领头雁”力量。从此,小区有了“主心骨”,治理工作有了“方向盘”。
“这两年,在社区的指导下,业委会和物业都很给力,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了!”家住莲花街道景田社区景田北小区的居民李阿姨,谈及小区近两年的变化,难掩心中的喜悦。
织密治理“一张网”
在社区党委的统筹协调下,景田北小区构建起“社区党委牵头、小区党支部协调、业委会主导、物业公司执行、居民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治理机制,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的转变。
在管理效能提升上,社区党委指导业委会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并同步健全小区管理规章制度。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安全和停车问题,业委会召集居民募捐,增设车辆进出口和保安岗亭,规范车辆停放秩序;为各单元安装刷脸智能门禁系统,解决了安全防护薄弱的问题。如今,小区的安全系数大幅提升,居民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景田社区牵头景田北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达成过渡期合作
在遗留问题化解上,业委会主动担当,牵头与小区内相关组织、公司就架空层租赁纠纷展开多轮沟通协商。社区党委依托“莲花山下议事会”等平台全程参与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妥善解决了这一困扰小区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小区进一步规范架空层等共有区域的日常管理,明确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为小区运营积累了稳定的资金,实现了“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在环境设施优化上,社区党委指导业委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依规动用本体维修基金,在台风季来临前完成小区树木修剪工作,消除了倒伏隐患;同时,逐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对8栋居民楼顶层渗水等情况进行处理,重新增设防水装置,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激活治理“源动力”
景田北小区始终坚持“居民主体”理念,通过搭建民意征集平台、召开业主大会、成立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真正实现“我的小区我做主”。
景田社区指导景田北小区首次业主大会投票
小区每一项重大决策,如物业公司更换、本体维修基金使用、环境改造方案等,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确保决策符合大多数居民的意愿。同时,小区还建立了常态化监督机制,由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业委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治理工作公开透明、落到实处。
接下来,莲花街道党工委将以景田北小区的治理实践为范本,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推动“多方共治”模式向更多老旧小区延伸,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