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看到老楼里的蓝色玻璃时,都会莫名生出一丝不安,即便清楚周围环境安全,这种莫名的情绪也很难散去。
其实,人们对老蓝玻璃的这种特殊感受,并非毫无缘由,而是由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从深层的基因影响,到日常接触的文化场景带来的心理暗示,再到人体自身生理机制对蓝光的反应,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才让老蓝玻璃成了不少人心里会“发怵”的存在。
接下来,就从这几个角度,一步步拆解人们对蓝玻璃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对蓝色的警惕
首先聊聊最底层的原因,基因,你有没有发现,不管多饿,看到蓝色的食物都很难下嘴?就像在纽约街头看到蓝色的汉堡。
哪怕知道是某家外国餐厅新出的,第一反应也会是“这玩意儿能吃吗?没毒没坏吧?”
其实这不是人们挑剔,是人类祖先传下来的生存本能。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祖先们发现,自然界里能吃的蓝色果实少得可怜,反而很多有毒的东西,比如发霉的面包、某些有毒蘑菇,还有水里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都爱呈蓝色或蓝绿色。
久而久之,“蓝色=可能有危险”这个信号,就悄悄刻进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里。
现在哪怕咱们主观上知道蓝色食物没问题,比如伦敦某甜品店卖的蓝色马卡龙,潜意识里还是会启动排斥反应,心里默念“拿走拿走,婉拒了哈!”
这种刻在DNA里的警惕,也为咱们对老蓝玻璃的恐惧埋下了伏笔。
恐怖片里的蓝色
再说说心理层面,这就得提那些让人又怕又爱的恐怖片了。
比如日本恐怖电影《咒怨》里面那个小男孩,每一次他的出现,脸上总是带着一股淡淡的蓝色,放大了人们的心中的恐惧。
那为啥恐怖片总爱用蓝色?一方面,过多的蓝光本来就会让咱们精神紧张,就像凌晨两点还盯着手机屏幕,越看越精神还心慌。
另一方面,这跟咱们的生理反应也对上了,人要是吓得不行或者冻得打哆嗦,脸色会发青,也就是有点发蓝,导演们就抓住这点,把蓝色变成了冰冷、病态、压抑的符号。
看这类电影多了,咱们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到这种阴郁的蓝色,哪怕是在自家小区老楼的蓝玻璃上看到,也会不自觉联想到电影里的恐怖场景,心里的不安感一下就上来了。
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还挺强,就像有人一听到《小星星》的某版诡异改编,就会想到恐怖片画面一样。
玻璃的光
最后咱们扒一扒生理层面的科学原因,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叫“黑视蛋白”的东西,可能你听着陌生,但它作用可不小。
咱们平时看东西,靠的是眼睛里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一个帮咱们在亮处辨颜色、看细节,一个帮咱们在暗处看清轮廓。
但视网膜上还有种特殊的感光神经节细胞,里面含的黑视蛋白不负责成像,却能管咱们的昼夜节律、褪黑素分泌,还能影响警觉性。
而且它对480nm波长的蓝绿光特别敏感,一碰到这种光,就会给大脑里管情绪和警觉的区域发信号。
老蓝玻璃的蓝色,是因为加了氧化钴或氧化铜这些着色剂,它们会滤掉大部分光,只让蓝光透过去,哪怕是阳光超足的午后。
比如在洛杉矶的某个老咖啡馆里,只要装了这种蓝玻璃,屋里也会显得暗暗的、阴沉沉的。
这些透进来的蓝光,就会悄悄激活黑视蛋白,让大脑的警报系统开始工作,咱们就会有种说不出的紧张,哪怕知道周围很安全,也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其实总结下来,咱们怕老蓝玻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基因里的警惕、恐怖片带来的心理暗示,再加上蓝光对大脑的生理刺激,这三者搅在一起,就形成了那种挥之不去的不安感。
下次再看到老楼里的蓝玻璃,就知道不是自己胆小,是这些因素在“搞鬼”啦。
结语
大家对老蓝玻璃的那点发怵,真不是自己胆小,而是基因、心理和生理在一块儿“凑热闹”。
祖先留下的对蓝色的警惕刻在DNA里,恐怖片里的蓝色画面又给心里添了层暗示,再加上老蓝玻璃透的光会激活黑视蛋白,让大脑不自觉紧张。
这三股劲儿拧在一起,才让人看见老楼里的蓝玻璃就莫名不安。
不过现在弄明白这些原因,下次再碰见,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也就不用再被这份莫名的感觉牵着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