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会话质检项目推进中,AI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从处理海量对话数据,到优化违规识别模型,再到衔接业务与技术两端的沟通,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AI的支撑。
最初面对堆积的对话数据时,大量无效信息曾是难题,而AI凭借算法筛选出有效内容,将原本杂乱的数据转化为可用于训练的优质资源。
模型准确率提升的过程中,也是AI持续学习典型违规语境,不断调整识别逻辑,逐步降低漏报、误报率。
更关键的是,当业务端与技术端因专业差异陷入沟通僵局时,AI还能辅助拆解需求、转化技术语言,让模糊的业务诉求变成可落地的技术方案,成为推动项目突破困境的关键。
数据清洗与模型训练那点事
某金融集团2C销售部门,之前日子可不好过,销售违规率都快碰到监管红线了,每天几千通电话里总有人暗示返利,这导致退单和投诉特别多,损失不少钱。
更头疼的是,他们手里500万条历史对话数据,差不多90%都是没用的噪音,想弄个AI系统解决问题,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后来他们找了团队合作,拿到的原始数据是集团某分公司近1000万条对话,噪音还是很大。
团队首先做的就是把业务需求变成算法能用的数据规则,找了20名兼职标注员,根据客户给的敏感词和典型违规案例,弄出了《标注指南》。
还明确区分了“确定违规”和“规避说辞”,像“电话聊更方便”这种就属于规避说辞,之后清洗数据,还和客户一起抽查,保证标注一致。
算法团队用清洗后的数据训练模型,过程可不顺利,第一版模型准确率才20%,根本没学到语境特征,基本没法用。
这时候肯定特别着急,毕竟投入了不少精力。
不过团队没放弃,优化特征提取和样本清洗后,第二版准确率提到了50%,总算能使用了。
到第三版,用上新数据反哺,准确率稳定在70%,虽然70%不是最终目标,但已经能明显降低合规风险,客户也愿意接受,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产品经理在项目里的关键作用
很多人觉得模型调试是算法团队的事,其实产品经理也特别重要,得帮算法找“合适的训练方法”。
客户那边大多是业务人员,他们说“有xxx这类绕过监管的说辞,也得找出来”,产品经理得明白这话的意思,把模糊的要求拆成能标注的语料类别。
之前第一版模型准确率20%的时候,产品经理就和算法团队一起复盘,分析是标注样本不够、噪音太多还是分类标准模糊。
最后通过增加典型语境样本、优化正负例比例,才把准确率提到70%。
在这个过程里,产品经理不直接动手优化模型,但必须推动“业务→数据→模型→结果”形成闭环,要是没有这个推动,模型可能很难有进步。
而且AI产品经常会遇到客户听不懂技术、算法团队听不懂业务的情况,这时候产品经理就是“翻译官”。
算法团队说“模型在长尾场景下的召回率不足”,产品经理得跟客户解释成“销售用特别隐晦的方式暗示返利时,系统可能漏报,但大部分常见违规都能识别”。
客户问“为啥不能做到95%准确”,产品经理就得说明“语言变形空间太大,就像监管也需要人工抽查一样,AI能帮着过滤70%高风险对话,让人力集中处理最难的30%”。
这种翻译不仅能让客户有合理预期,还能让算法团队专心搞优化,不用总跟客户解释技术问题。
后来基础质检功能稳定了,要拓展到客户画像,客户经理希望“知道客户到底想要什么”,产品经理又得把这个需求变成可计算的因子和标签体系,还得和算法团队确定哪些因子固定、哪些动态。
像客户偏好、风险等级这些标签维度,还有CRM、会话记录等数据来源,都是产品经理牵头梳理的,要是没有他们,业务需求很难转化成技术能实现的东西。
系统功能架构与项目
这个系统的功能模块,是产品经理主导和客户一起确定的。
有质检功能,能实时查询、检测违规,还有申诉和审批功能,关键词与知识库模块,可以管理敏感词、安抚话术这些,还支持批量导入。
因子管理模块,有固定因子和动态因子,用来训练和规则配置,客户画像模块,能管理标签、生成画像,还能应用在营销场景。
比如识别出“理财关注+高价值客户”,就推荐对应产品,还有核验与报表模块,人工可以核验模型结果,报表能回溯违规率和业务效果。
技术架构方面,产品经理也协助项目经理确定了,前端用React,后端是SpringBoot,数据库选了MySQL,还用了Docker和Kubernetes做容器化部署,模型支持异步训练和自动化部署。
这些架构选择都挺合理的,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不过这个项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开始到落地,经历了很多磨合,数据、算法、功能都得不断调整,人与人之间沟通也很重要。
要是能更早建立标准SOP,比如需求调研模板、数据清洗规范这些,前期可能就不用加那么多没必要的班了。
这个项目虽然有小插曲,但最终效果还不错,也体现出产品经理在AI项目里的重要性,他们就是业务和技术之间的桥梁,没这个桥梁,项目很难推进下去。
结语
这场AI销售会话质检项目,虽从数据噪音堆积、模型准确率低迷的困境起步,但最终靠团队协作实现了突破。
数据清洗与模型迭代让违规识别准确率稳定在70%,有效降低了合规风险,产品经理作为“桥梁”,打通了业务与技术的沟通壁垒,还推动梳理出系统功能架构与项目流程。
项目不仅落地了实用的质检功能,更留下了宝贵经验:AI项目需重视“业务-数据-模型”的闭环,也需尽早建立标准SOP。
它证明,即便面对复杂的语言场景与跨领域沟通难题,只要找对方法、各司其职,AI就能切实为业务赋能,而产品经理这类“关键纽带”,正是项目推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