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美国中部时间18时23分(北京时间14日7时23分),SpaceX在得克萨斯州星舰基地发射场点燃了V2版星舰的33台猛禽发动机。随着橘红色火焰喷涌而出,这枚人类现役最大可重复使用火箭腾空而起,完成了它的“谢幕演出”——第十一次试飞。当飞船在66分钟后精准溅落印度洋预定区域,浮标摄像机清晰捕捉到全程画面时,不仅标志着V2版星舰正式退出舞台,更宣告着世界最大的火箭将开始新的征程。
此次试飞的“精准度”贯穿全程,成为技术成熟的核心佐证。发射约2.5分钟后,超重型助推器与飞船顺利分离,4分钟后便按计划精准溅落在墨西哥湾指定海域。
这一过程中,SpaceX首次测试的“三阶段着陆燃烧策略”展现出极高可靠性。助推器先点燃13台发动机减速,过渡至5台发动机执行“横向机动”,最终以稳定姿态完成溅落——这套为V3版助推器设计的发动机配置,成功验证了“突发关机时的冗余保障能力”,相比此前仅用3台发动机的方案,安全性与操控性实现质的飞跃。
更值得关注的是助推器的“重复使用含金量”。此次执行任务的助推器曾参与第八次试飞,且成功被“筷子”机械臂捕获回收。本次飞行前,SpaceX仅更换了33台猛禽发动机中的9台,其余24台均为“经受过太空考验”的二手发动机。这一细节背后,是SpaceX对“低成本航天”理念的深度实践:当火箭核心部件能多次复用且故障率可控时,单次发射成本将大幅降低,为后续商业载荷发射与深空探测奠定经济基础。
飞船部分的测试同样“极限且关键”。在距地192公里高空,飞船在6分钟内有序释放8颗模拟星链卫星,完美验证了载荷释放系统的可靠性——这意味着星舰已具备为下一代星链卫星组网的潜力,而星链作为SpaceX商业化的核心支柱,其部署效率将直接受益于星舰的成熟。
更具挑战性的是“热防护系统压力测试”:工程师刻意移除部分隔热瓦,让飞船在再入大气层时暴露于极端高温中。最终,飞船不仅成功抵御高温,还完成了动态滚转机动与亚音速制导算法测试,证明其热防护设计与飞行控制能力已满足实际任务需求。
从技术迭代视角看,V2版的二代星舰的谢幕,是SpaceX“快速试错、持续优化”理念的终极成果。回溯星舰的试飞历程,早期曾陷入“以爆炸换数据”的困境:前10次试飞中,火箭或在升空阶段解体,或在重返大气层时烧穿,即便第六次试飞实现软着陆,仍存在结构受损问题。
而V2版通过全面升级,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推力更强的猛禽2发动机、优化的燃料分配系统、改进的隔热瓦材料,让火箭从“实验平台”蜕变为“实用级运载工具”。此次试飞中,飞船全程无爆炸、无解体,甚至超预期完成所有着陆机动步骤,现场解说员那句“任务完美收官”,正是对V2版迭代成果的最高认可。
此次成功的战略意义,更远超技术层面。对SpaceX而言,这是向NASA证明履约能力的关键一步——双方签订的40亿美元合同要求星舰在2027年作为“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的月球着陆器,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本次试飞验证的“轨道机动”“载荷释放”“再入返回”等能力,正是载人登月任务的核心技术前提,尤其为后续攻克“在轨燃料加注”难题积累了数据基础。尽管NASA顾问曾质疑任务可能延迟数年,但V2版的完美谢幕,无疑为2027年登月计划注入了强心剂。
从行业影响来看,V2版星舰的成熟重新定义了商业航天的“天花板”。作为现役唯一近地轨道运力超100吨(复用状态)的火箭,星舰的稳定使用将开启“超大载荷航天时代”:无论是巨型卫星星座组网、深空探测飞船发射,还是未来的火星移民计划,都将因这一运力突破而具备可行性。
此前,航天界对“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争议集中于“可靠性与成本平衡”,而星舰通过24台二手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助推器的精准回收,证明了“高复用率+高可靠性”的商业航天模式切实可行,这将倒逼全球航天企业加速技术迭代,推动整个行业进入“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展新阶段。
不过,“正常使用”也不代表“毫无挑战”,SpaceX要实现载人登月与火星探测,仍需突破在轨燃料加注、长期深空导航、火星着陆等更复杂的技术难关,目前来看,这些也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阻碍。
V3版星舰已提上日程,计划通过拉长箭体、使用第三代猛禽发动机,并增加发动机数量的方法将起飞推力提升至1万吨左右,这意味着三代星舰将成“万吨巨箭”,其发射台升级、发动机改进等新任务也将接踵而至。但不可否认的是,V2版星舰的最后一飞,已为人类航天事业搭建起从“近地探索”迈向“深空开拓”的桥梁。由“可重复使用”驱动、由“精准控制”护航的航天新时代,正由此开启。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10月14日报道《美“星舰”第11次试飞成功着陆,完成关键回收测试》
小米SU7撞击后爆燃,车主因打不开车门丧生!新能源车门锁死为哪般?
我国工业机器人数量全球第一,去年装备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美国仅相当于我国的1/10
美军上将称我国核弹头数量已达600枚,5年后将达到美俄同等规模!投送手段也快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