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预警系统如同“数字卫士”,能实时触发“研交办督结”闭环机制,实现监督全流程穿透;惠警驿站内,民警“指尖预约”即可实现“一站式”服务;心理咨询室内,沙盘推演正悄然化解着压力……
今年4月,扬州市公安局“警营生态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这座集监督、赋能、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既是守护执法公正的“智慧大脑”,也是助力民警成长的“云端课堂”,更是传递组织温暖的“服务驿站”。它以“数智赋能+人文关怀”为双轮驱动,通过“赋能圈、监督圈、服务圈”三圈有机融合,成功构建起既有纪律硬度、又有情感温度的现代警营共同体。
正如扬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胡付祥要求,“中心要成为服务民警的‘第一窗口’、教育管理的‘第一平台’、凝聚警心的‘第一阵地’,实现组织与民警的‘双向奔赴’。”
赋能圈:从“云端”到“实战”的精准淬炼
深夜11点,刑侦支队民警小张正在为一起复杂的电信诈骗案紧张工作。他打开“扬州公安云警校”App,仔细复盘涉案资金流向和诈骗话术套路。“这个平台就像一位‘智能教官’,让我们在实战前就能提前预习演练。”小张说道。通过平台的精准预演,他所在团队48小时内成功锁定关键嫌疑人,实战效能显著提升40%。
支撑这些实战训练的是“扬警云政工”这一智能中枢平台。它汇聚各类训练要素与管理流程:数字化的“履职清单”让新上岗人员培训周期大幅缩短60%;“知识学习”模块实现重要精神一键推送、全员覆盖;体能练兵系统则为民警提供个性化科学指导,推动全警体测达标率大幅提升。训练实践也在不断反哺理论创新——仅7月份,全局民警结合实战训练经验,就形成了202篇高质量练兵研究成果报告。
从“云端”的虚拟课堂到“地面”的实战演练,从个体能力突破到整体战斗力飞跃,扬州公安通过这套智能化赋能“组合拳”,逐步构建出一个闭环运转、持续进化的战斗力生态系统。
而在警营生态中心旁侧的融媒体中心,民警们正将实战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防范知识。一位民警在录制反诈短视频时笑着说:“我们要把专业的法言法语,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平安提醒。”今年5月,扬州公安被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聘为首批全国签约“创作团队”,至今已成功孵化了20余名“警营大V”,将安全知识通过新型传播手段送进千家万户,完成从训练到实战、再从实战到预防的良性循环。
监督圈:数字卫士守护执法公正
9月5日上午,“警营生态中心”值班民警小李点击屏幕进行操作之后,核查任务即刻派发至相关单位,整个过程仅用时几分钟。这条预警如同一声清脆的“啄木鸟”鸣叫,瞬间触发了“研交办督结”全流程闭环机制。小李形象地比喻道:“就像有个‘数字卫士’在时刻守护着我们。”
在警营生态中心,每一条“数字脉搏”清晰可视。这里运行着扬州公安首创的“五责六岗十二席”监督体系,日均处理数据超过300条。每一条预警被系统自动标注、智能分类,瞬间交办至相应监督岗位。中心负责人称:“今年以来,该系统实现问题整改效率达到100%。”
在中心的视频巡查岗,民警正专注地切换监控画面。截至目前,视频巡查已抽查点位3976个,发现并堵塞漏洞265处。与此同时,执法监督岗的民警正在对一起案件的涉案财物管理进行全程“无感体检”。
“这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有了这双‘云眼睛’,我们执法更加有底气,群众也更放心。”基层民警小陈这样感慨道。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全面提升了警务工作的质效,也显著增强了民警的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
服务圈:从“指尖”到“心间”的温暖守护
8月19日下午,刚开完案件分析会的民警小赵忽然想起还需办理出入境手续。他拿出手机,打开专用App轻点几下,便顺利完成了预约。“以前办这类事还得专门请假跑窗口,现在动动手指几分钟就完成了,这可给我们一线民警省下了不少时间。”他笑着说道。
这一转变,源于扬州公安“警营生态中心”推出的“十条措施”之一——智能化预约系统。通过该系统,民警办理出入境证件、收入证明等各类事项,平均节省跑腿时间70%。今年以来,像这样的便捷服务已惠及1300余人次。
便捷不止于线上。走进惠警驿站,民警小周取回预约洗净的制服,转身又从智能保鲜柜中取出为家人订购的净菜套餐。“今天晚上要值班,孩子吃饭问题在手机应用程序点击下单,新鲜食材可以配送到家,心里踏实多了。”惠警驿站通过整合优质社会资源,逐步构建起覆盖“医食住行”的一站式服务生态。
关怀还延伸至心理层面。在心理咨询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老师正借助沙盘为一位基层民警开展心理疏导。“我们引入沙盘治疗、生物反馈等专业手段,提供一对一深度支持。”她介绍说。今年以来,该模块已成功化解12起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100%。
这份守护更进一步向家庭延伸。“警属惠”计划将子女入学、老人照护等9项家事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已累计为警属解决实际困难65件。民警小刘感慨:“组织把我们的‘心头大事’解决了,工作更能专注投入。”民警满意度调查显示,这项服务获得了98.6%的好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