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创建高校产业研究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攻关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1-31 22:58:58
0

原标题:甘肃创建高校产业研究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攻关

核产业研究院研制的反应堆堆芯自给能中子探测器在国家重大任务中实现了批量应用;太阳能光热产业研究院研发的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技术已在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得到商业化推广应用;种业产业研究院育成的新品种“甘农薯7号”打破国内加工型马铃薯长期依赖国外品种的局面……

为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等“三位一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瓶颈,切实通过教育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甘肃省教育厅于2022年启动了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批准建立18个高校产业研究院。

从“生根”到“深耕”

新年伊始,在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的浓厚氛围中,“产业研究院”格外引人瞩目,成为甘肃高校谈论聚焦的热点。

2022年,甘肃省教育厅联合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等部门印发了《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方案》,致力于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和科技体制创新示范平台、产业技术供应方、新兴产业策源地、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者、开放合作新高地和新型研发机构试验区。

随后,探索发展机制、分步实施建设、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技术攻关……快马加鞭,捷报频传。

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水平,打造高能级产业研究院,省教育厅制定了《甘肃高校国家级产业研究院建设方案》,在已批准建设12个高校产业研究院基础上,又积极培育6个国家级产业研究院。

眼下,各产业研究院邀请合作企业开展建设实施方案的优化论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铺就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依托兰州大学成立的甘肃核产业研究院与中核集团就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讨;甘肃农业大学种业产业研究院与甘肃五谷种业、甘肃亚盛种业等企业就合作科研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过去一年,这样的思路碰撞有多次。

所有的探索,都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努力探索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在新时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振兴中展现更大作用。

按照既定的目标,截至目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批准建设的6个产业研究院已完成揭牌和实施方案论证工作,并已开始相关产业的技术攻关。

担起“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时代重任

敦煌,这里全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多个小时,炽热的阳光肆意倾泻在这片广袤的戈壁上。

戈壁滩上,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商业运行,且兰州交通大学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50兆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电站,正常天气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

该项目以高温熔盐作为集热、传热、储热和换热统一工质,整体实现了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新工艺流程,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当高校的人才智力遇上企业的生产力、创新力,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这些产业研究院给出了答案。

兰州交通大学太阳能光热产业研究院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设“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运营”四大功能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核产业研究院瞄准国家战略、服务甘肃核产业以及中核集团核产业发展,构建集研发载体、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于一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营造包括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空间生态在内的产业创新生态。

精准对接各地产业需求,各产业研究院开展校企联合攻关,让科研与经济的现实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人才培养落到田间地头

七月中下旬,是河西玉米开花散粉的关键期,每天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冒着酷暑,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彭云玲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武威黄羊镇玉米试验田里进行着套袋、授粉及农艺性状表型数据采集等工作。

如今,在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区的多个科研试验站点,一份份样品、一组组数据,生于泥土、用于生产。

“唯有把双脚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长出真本事来!”在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看来,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和种业振兴提供了强力的硬件支撑,为学科的持续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同时也兼顾了培养人才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协同育人不可或缺。高校产业研究院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和科研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此外,选派优秀教师进驻企业,让龙头企业有了教授总工。

各高校产业研究院表示,接下来,将完善研究院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青年学科骨干队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师克强 王建蓉)

作者:郑芃生 师克强 王建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手机换菜刀”,到底行不行?国... “旧手机、旧电脑换菜刀、换不锈钢盆喽!”这略带夸张的吆喝,你是否也曾听过?一些闲置的“电子家当”留着...
浦发银行:联合发布互联网财富管... 8月16日,在2025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浦发银行携手蚂蚁集团研究院、腾讯金融研究院、天天基金在上...
原创 叛... 文| 东方芙昕 编辑 | 东方芙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
上海银行:以阅读为纽带,创新适...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书展期间,金融服务积极投身。上海银行响应“全民阅读”号召,...
799元!有道听力宝M7评测:... 2020 年后,「教育硬件」品类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好时代」——各种 AI 学习机、大模型 App 层...
原创 量... 咱今天唠唠量子纠缠这神奇玩意儿,这现象啊,可太颠覆认知了。你说俩粒子,不管分开多老远,状态还能一块儿...
研究人员利用脑机接口尝试解码内...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借助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验中成功...
技术应用 | 大模型安全管理及... 文/中国民生银行 虞刚 牛博强 雷彪 彭晓川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领数字化发展新浪潮,其中大模型被...
国资央企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赛道 ...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中央企业已在16个重点行业布局8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湖北... 原标题: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湖北摘首金 “光子”化身秦俑击鼓起舞 光谷东智研发的“光子”人形...
辽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 8月14日,辽宁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集群专班工作会议暨辽宁省机器人领域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对接会在沈...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从物理聚合到价...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新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为各类创新要素...
百度在北京成立新科技公司 注册...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近日,北京麟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沈阳,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
大磡社区开展手机摄影培训,解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郑恺 8月17日,大磡社区联合南山区关工委 “五老” 讲师团,举办了《搬砖...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近日,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
总长218公里!GIS系统赋能... 城市供水,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如何提高供水管网安全水平、降低管网漏损?8月16日,记者对此进行走...
苹果采摘机器人在山西万荣进行首... 苹果多臂采摘机器人正在进行采摘作业。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永生 摄 8月12日,由国家农业智能装...
漂亮的“店面”图原来10元生成... 外卖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外卖店用AI图骗点单现象又引发舆论关注。 近日,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
疑似魅族22真机曝光 后置方形... 【CNMO科技消息】8月18日,有数码博主曝光了即将发布的魅族22系列真机照片。从图片来看,该机采用...
200余名国内外学者在冰城研讨... 如何把林木生物技术领域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前,来自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10余个国家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