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强磁场” 共创“双一流”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2-01 02:08:03
0

原标题:集聚“强磁场” 共创“双一流”

2020年,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靳志文教授被遴选为学校首批“萃英学者”。根据专家建议,他最终选定基于金属卤化物的射线探测及成像技术为研究方向,“这是我结合前期工作、地方和学校特色、国家需求,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慎重选择。”靳志文说。

2023年12月,靳志文教授引领的新型半导体辐射探测技术研究团队在金属卤化物X射线探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对新型金属卤化物基元模型、构效关系及大面积制备等关键科学问题和工艺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兰州大学通过实施“萃英学者”发展计划,荟萃四方英才、集聚学科队伍,聚焦“卡脖子”问题开展集成攻关。“学校努力打造‘人才集聚、环境优渥、活力迸发、成果突出’的人才发展新高地,打造多元引才体系,积极谋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延揽‘高精尖缺’优秀人才。”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取消限制条件,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显现

2020年,武海军博士首次揭示了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其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要进展”。

彼时的他还是其他高校的一名副研究员。带着对代表作评价和同行评议制度的认可,同年6月,武海军以“萃英学者”四级岗的身份加盟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不唯海内外、不唯职称、不唯资历,兰州大学在遴选“萃英学者”中取消学历、论文成果、获奖情况等刚性前置条件,推行代表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制度受到了高层次人才的青睐。

“我们重点评价候选人在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等方面实际贡献、学术活跃度和行业影响力等,突出人才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兰州大学党委人才办主任李鹏飞介绍,学校实行严格的聘期和中期考核制度,聘期考核合格者可以申报高一级“萃英学者”,考核不合格者则退出计划。

2020年以来,兰州大学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引进的“磁场效应”显现,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55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得以扭转,“人才西北汇”的良好态势逐渐形成。目前,“萃英学者”发展计划已成为学校人才体系发展建设的主抓手,形成了以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为主的人才梯队。

搭建科研平台,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

人才优先,是兰州大学科研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学校在“硬待遇”和“软保障”上齐头并进,在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空间、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优先保障,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保障。

“学校给了我科研启动费,学院提供了实验室和设备。当时正值学院筹备学科团队,我就以学科团队负责人的身份组建了‘植物干细胞与环境适应’学科团队,包括3名副教授、1名青年研究员和1名博士后。”武海军在聘期内获得国家人才称号,2023年顺利获聘“萃英学者”三级岗。

如今,兰州大学按照“一人一策”原则,配齐配强“萃英学者”科研工作平台,成立了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国家核产业研究院、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实体性科研机构和学科交叉平台。

“萃英学者”三级岗、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张强强教授介绍说,启动经费方面的支持是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萃英学者”发展计划的重要考量,“青年教师有稳定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

据统计,目前,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在“萃英学者”中占比54%,不少人已在兰州安家落户。“科研经费使用比较灵活,使用范围扩大,可以支付学生的助研津贴、劳务费,这对刚起步的年轻教师非常有帮助。”“萃英学者”三级岗、生态学院宋超教授坦言。

成果丰硕,逐步形成“系统扩增效应”

2023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黎丽教授再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赵维玺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滚动资助,王冀青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学院9位“萃英学者”科研经费占全学院2023年总经费的38.06%。

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兰州大学共遴选4个层次的234名领军人才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学者纳入“萃英学者”体系,占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9.7%。

2020—2023年,“萃英学者”获批重大重点项目122项,占全校同口径项目获批数量(181项)的67%;获批经费200万元以上的其它项目48项,占全校同口径项目(140)获批数量的34%;获批科研经费占全校总量的43%。

实际上,“萃英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工学院首批入选‘萃英学者’的几位教师,如周又和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记增、张兴义教授入选国家杰青,黄宁教授获得国家级重点项目等,这都是‘萃英学者’发展计划产生的作用。”张强强说。

截至目前,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有18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其中2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0名入选长江特聘、万人领军、教学名师、杰青,6名入选青年长江、万人青拔,177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

现如今,由“萃英学者”领衔承担重大研究项目,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吸引着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加入,科研人才队伍逐步形成“系统扩增效应”,在自身学术发展实现突破的同时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骨干。

“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强化大学精神文化浸润,优化人才人文关怀机制,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政治上受尊重,生活上有保障,情感上有归属,共同努力‘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曲倩倩)

作者:尹晓军 曲倩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手机换菜刀”,到底行不行?国... “旧手机、旧电脑换菜刀、换不锈钢盆喽!”这略带夸张的吆喝,你是否也曾听过?一些闲置的“电子家当”留着...
浦发银行:联合发布互联网财富管... 8月16日,在2025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浦发银行携手蚂蚁集团研究院、腾讯金融研究院、天天基金在上...
原创 叛... 文| 东方芙昕 编辑 | 东方芙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
上海银行:以阅读为纽带,创新适...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书展期间,金融服务积极投身。上海银行响应“全民阅读”号召,...
799元!有道听力宝M7评测:... 2020 年后,「教育硬件」品类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好时代」——各种 AI 学习机、大模型 App 层...
原创 量... 咱今天唠唠量子纠缠这神奇玩意儿,这现象啊,可太颠覆认知了。你说俩粒子,不管分开多老远,状态还能一块儿...
研究人员利用脑机接口尝试解码内...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借助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验中成功...
技术应用 | 大模型安全管理及... 文/中国民生银行 虞刚 牛博强 雷彪 彭晓川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领数字化发展新浪潮,其中大模型被...
国资央企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赛道 ...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中央企业已在16个重点行业布局8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湖北... 原标题: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湖北摘首金 “光子”化身秦俑击鼓起舞 光谷东智研发的“光子”人形...
辽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 8月14日,辽宁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集群专班工作会议暨辽宁省机器人领域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对接会在沈...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从物理聚合到价...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新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为各类创新要素...
百度在北京成立新科技公司 注册...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近日,北京麟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沈阳,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
大磡社区开展手机摄影培训,解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郑恺 8月17日,大磡社区联合南山区关工委 “五老” 讲师团,举办了《搬砖...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近日,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
总长218公里!GIS系统赋能... 城市供水,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如何提高供水管网安全水平、降低管网漏损?8月16日,记者对此进行走...
苹果采摘机器人在山西万荣进行首... 苹果多臂采摘机器人正在进行采摘作业。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永生 摄 8月12日,由国家农业智能装...
漂亮的“店面”图原来10元生成... 外卖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外卖店用AI图骗点单现象又引发舆论关注。 近日,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
疑似魅族22真机曝光 后置方形... 【CNMO科技消息】8月18日,有数码博主曝光了即将发布的魅族22系列真机照片。从图片来看,该机采用...
200余名国内外学者在冰城研讨... 如何把林木生物技术领域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日前,来自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10余个国家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