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科幻主题沙龙落地中科院物理所,产学研大咖共探创作与科创融合
近日,聚焦 “新时代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思维提升” 的科幻主题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H 楼拉开帷幕。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外文国际传播发展 (北京) 有限公司承办,汇聚科研、文学、影视、教育领域专家,搭建起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对话桥梁。活动由中国外文局武倩文主持。
开场致辞:锚定科幻与科创融合方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二级调研员姚仪鸾致辞。她指出科幻创作对激发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要价值,强调本次沙龙旨在打破领域壁垒,推动科幻与科研、教育、产业深度联动,为新时代科创发展注入人文活力。简短发言为活动定下 “务实交流、协同创新” 的基调。
演讲环节:五领域专家分享前沿视角
天文科研视角:从宇宙探索中汲取科幻灵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的王俊杰,从天文科研一线出发。他结合国家天文台重大观测项目,讲解宇宙探索最新成果,提出 “科幻是科研的‘预演’” 观点,认为科幻创作可基于真实科研方向展开想象,为科技创新提供思路启发。
航天产业视角:卫星应用催生科幻新场景
中国宇航学会客座教授、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主任朱林崎,聚焦航天产业实践。他分析卫星商业应用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突破,指出当前航天技术发展已远超部分经典科幻设定,建议科幻创作者深入了解产业动态,打造更贴合现实、更具前瞻性的航天题材作品。
科幻文学视角:文学创作需扎根科技土壤
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委员会委员星河,从文学创作角度切入。他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强调优秀科幻作品不能脱离科技逻辑,需对前沿科技有准确认知。他提出科幻文学应承担 “科普桥梁” 作用,用故事化表达让大众理解复杂科技原理,激发公众科学兴趣。
科普传播视角:科幻是科普的创新载体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杨平,围绕科普传播展开分享。他认为科幻作品具备 “天然科普属性”,相比传统科普形式,更易吸引年轻群体。他举例分析多部热门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建议科普工作者与科幻创作者加强合作,开发更具传播力的科普内容。
影视制作视角:科技可视化助力科幻表达
《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制片人祝伊杰,从影视制作维度分享经验。他结合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对科研场景的可视化呈现,谈到科幻影视创作中科技元素的还原与艺术加工平衡。她表示,先进影视技术能让科幻设定更 “可信”,而深入的科研调研是保证科技元素准确性的基础。
沙龙对话:产学研共议科幻与教育、产业联动
高等教育与科幻课程建设
产学研视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委会)王建省教授,与演讲专家展开深度对话。王教授在高校长期开设全校通识类公共课程《电影与科艺》大讲堂,其中涉及科幻主题。选课学生踊跃,每学期可达到2000余人,涉及全校各个专业,包括国际学院留学生等。
针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专家们认为,可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科幻创作、科技与人文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在文科院校增设科技史、前沿科技解读类课程,提升学生科技认知,为科幻创作储备复合型人才。
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
对话中,王建省教授还提出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议题。专家们建议,高校可联合科研机构、科幻企业建立 “科幻与科创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与科幻创作项目,实现 “科研实践 — 科幻创作 — 产业转化” 闭环。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杨雨桐指出,企业可通过资助科幻项目、设立科幻奖项等方式,推动科幻成果与产品研发、品牌传播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交流互动:来宾热议科幻与科创未来
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来宾踊跃提问。有来宾咨询科幻课程教材开发思路,王俊杰、星河等专家结合学科特点给出具体建议;有代表探讨科幻 IP 与科技产品结合模式,朱林崎、祝伊杰分享航天产业、影视行业相关案例。
期间,王建省教授还与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领导等进行了交流,就老专家资源参与科幻科普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话题交换了意见。
整场沙龙专家分享干货满满,对话互动务实深入。活动为科幻创作者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为科研工作者打开了人文视角,推动产学研各方达成多项共识,为新时代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