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作为人类认识和预测天气的重要手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人工到自动、从局部到全球的漫长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百叶箱和大数据技术无疑是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探讨气象观测技术从百叶箱时代到大数据时代的演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百叶箱,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设备,自1866年由英国T.史蒂文森设计以来,便成为了气象观测站中的基础设备。百叶箱通常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风雨和防晒性能。其独特的双层百叶窗设计,外层百叶条向内倾斜,内层百叶条向外倾斜,形成45度倾角,既保证了箱内仪器能够接触到外界空气,又有效避免了雨水和直射阳光的干扰。箱底和箱盖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通风和排水需求,确保箱内环境稳定。
百叶箱内部安装有多种精密的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这些仪器在百叶箱的庇护下,能够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准确测量并记录各种气象参数。百叶箱的设计确保了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真实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在世界各国,百叶箱的大小及离地高度根据不同用途及地区性特点而有差异。一般温度表离地高度多在1.25~2.00米之间。高纬地区积雪及吹雪较多,风速较大,箱体小些,叶片密些(有的甚至用隔板代替叶片),离地高些较为有利。中纬地区平均风速较弱,箱体稍大,离地不需太高就能满足测定的要求。低纬地区考虑下垫面受热等情况,一般箱体较大而离地较高。在中国,百叶箱箱底离地高约1.35米,温度表球部离地高1.5米。
百叶箱不仅是气象观测站中的基础设备,更是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一环。它提供的数据为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百叶箱更是成为了气象观测员们获取准确数据的关键工具,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观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从早期的百叶箱、温度计、湿度计等简单设备,到后来的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高科技设备,气象观测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
上世纪50年代,气象观测以手动操作为主。气象台机构设置分为地面观测、探空观测、报务、填图、预报等各小组。地面观测组负责每日定时在气象观测场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天上云量云状、高云低云全靠目测。百叶箱里摆着温度计、湿度计,观测员时时记录;下雨了,雨量桶里刻度瓶收集的雨水,就代表着一定时段的降水量。观测完成后,观测员要把观测内容编成气象报,发到华东气象中心,统一汇总到北京,再向全国台站下发。
探空观测组每天定时放飞高空探测气球,分析不同高度的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等信息。报务组时刻戴着耳机,接收各地发来的气象观测报文。填图组将接收的气象观测报文转化为数字和图形符号,填在天气图上。预报员在地面天气图上绘制等温线、等压线,在高空图上绘制等高线、等温线,通过分析天气形势的变化,来预测各地天气。
上世纪80年代后,雷达、卫星等高科技设备开始投入使用,气象观测有了质的飞跃。1980年后,“713雷达”开始在厦门等地投入使用,虽然早期设备存在不足,如没有天线罩防护,易受台风风力影响而损坏,但雷达技术的引入无疑为气象观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精准的数据。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厦门气象事业有了飞跃发展。预报员们可以通过高新设备实时传送回的监测数据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了解大气环流变化、进行捕风捉云,掌握天气变化。目前,厦门市气象局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最高、最低气温预报误差2℃以内准确率为80%~82%。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气象观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大数据技术使得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大数据技术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气象观测技术将继续向更高、更精、更广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综上所述,从百叶箱到大数据,气象观测技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突破和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气象观测技术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下一篇:国际首次!我国科学家领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