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晚睡得怎么样?
以往,我们只能给出「睡得还行」「睡得不好」这样模糊的印象,或者晒出一张智能手表的睡眠结构截图。
而现在,Apple Watch 用户可以给出一个相当明确的回答:
我今天睡眠质量 100 分!
比起乏善可陈的 Apple Watch S11,watchOS 26 全新的睡眠评分功能则是一个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更新——一下子,让「睡觉」这件事有趣了起来。
睡眠评分是什么?
人一生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睡眠,睡得好不好短期内影响精神状态,长期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非常深层的影响。
因此,小到小到几百元的手环,大到几千元的智能戒指,睡眠监测功能几乎都是标配,每个晚上都将你的睡眠质量,绘制成一个看起来相当科学的图表,反映你每个晚上的睡眠质量。
但和心电图、血氧浓度等等身体指标一样,睡眠结构只是「原始数据」,大部分普通用户只能从中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有一个粗浅的预估,也不太好掌握睡眠质量的长期变化。
「睡眠评分」应运而生,每天早上 Apple Watch 都会用一个数字,直接告诉你昨晚睡得香不香,身体有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复。
除了评价和分数,苹果还会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晚上的睡眠状况生成一小段评价,阐述打分的理由。
根据评分的高低,苹果还划分为了五种等级:极好、高、一般、低、非常低,让用户能更清晰直观了解睡眠质量的总体情况。
所以苹果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为用户的睡眠质量打分?评分系统有三个指标,能看出苹果侧重哪些方面:
由于作息时间、睡眠习惯因人而异,苹果的赋分依据不是一个普适的标准,而是非常个性化地将每晚的睡眠数据与之前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进行打分。
有些夜猫子网友每天凌晨 2 点才睡,被认定「按时睡觉」而获得高分。
苹果表示,他们与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和世界睡眠协会合作开发了这项功能,还运用了苹果心脏与运动研究项目收集到的 500 万个夜晚睡眠数据。
但这个功能更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是在于它天生带有的分享属性。
睡眠如何成为「游戏」?
睡眠评分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许多其他智能品牌也早已提供,Apple Watch 上也不乏第三方应用能实现打分。
但从今年 9 月起,苹果将这一功能下放到 Apple Watch S6、SE 2 及之后的所有 Ultra 机型,让庞大的现有用户群体都能直接在手表上获得第一方的睡眠评分体验,并且还有了同一个可以比较的标准。
于是在小红书上,我们能看到不少非常类似的帖子:首图是一张睡眠评分的 iPhone 截图,点进去发现评论区也全被大家晒的睡眠评分截图淹没:
有的人只是单纯分享自己的睡眠状况,有的人炫耀自己的「满分睡眠」,还有一些二三十分的截图,能收获不少网友的震惊。
其实不止小红书,我和朋友也经常互相发睡眠评分的截图,不仅是一种生活日常的分享,有时候也是出于一种较劲和炫耀的心理,想证明自己「很能睡」——对焦虑满满的现代人而言,睡得香通常意味着良好的生活面貌,烦恼很少,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通过一个评分系统,苹果将睡觉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游戏」,鼓励你去尽可能获得高分。
这可以是一个「单机游戏」:持续收获低分之后,调整好作息和睡眠习惯,提升睡眠质量和评分;也可以是一场「联机游戏」:拿到高分,也好在朋友面前或者社媒上晒一晒。
人人都知道良好作息和坚持锻炼的重要性,但自律起来却总是没那么容易。苹果的做法,就是将其「游戏化」。
Apple Watch 的锻炼圆环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将原本抽象的运动量,转变为可视化的「圆环」,让原本枯燥的锻炼变成了一个合上圆环的游戏任务,让不少 Apple Watch 用户「动起来」。
而现在,苹果将类似的机制做到了睡眠上,原本虚无缥缈的睡眠质量成了一个评分,鼓励用户去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并且还能很能通过评分趋势明显感知到自己的进步。
这种形式其实并不少见,口碑很好的《宝可梦睡眠》本质上是睡眠评分的另一种加强版,早睡早起不止能获得高分,还能养萌萌的宝可梦。
一些科学研究发现,自我监测是促成行为改变的关键技术,量化的评分则是最直观的自我监测形式,很适合运用于移动健康领域,比如体育锻炼和睡眠卫生,能提供很强的正反馈,还能通过社会比较与归属驱动力促进健康行为。
Apple Watch 每天给出一个评分一段评语,也能显著提升用户的参与度,鼓励用户每天起来查看分数,促使长期的行为改变发生。
并且,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评分不是重点,睡得香才是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睡眠评分的到来表示欢迎,一些网友则觉得,连睡眠都要评个分,实在太让人焦虑了。
实际上,睡眠监测通过智能手表飞入寻常百姓家后,心理学家很快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完美主义睡眠症(Orthosomnia)」。
睡眠质量原本只是个人感受,而现在有了非常科学的指标去界定你睡得究竟够不够好、身体有没有得到恢复,人们会更愿意信赖这些看似科学的数字。
而一些用户戴上 Apple Watch 后发现,自己的睡眠原来这么差,深度睡眠几乎没有,总是半夜醒来,内心难免相当焦虑,想要去改变自己睡不好的现状。
但和失眠一样,「想睡好」的心理负担,容易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产生影响。
例如,越想睡好,睡得反而会更差;再比如,准备了褪黑素、熏香、新枕头等等各种「硬件辅助」,最后产生依赖反应;甚至,哪天晚上碰巧没戴 Apple Watch,没看到数据,反而会更加焦虑……
更夸张的是,我们发现会有一些用户,醒来发现自己昨晚的睡眠分数不太好,就会形成「我今天会没什么精神」的假设,影响一整天的心情,而实际上自己的身体未必恢复得不好。
能更直观看出好坏的睡眠评分,无疑会加重这些心理状况。
这不只是睡眠评分的问题,事实上,当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深度绑定,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这些问题——出门跑步忘记带手表记录内心会感觉等于没跑;一天没打卡多邻国就焦虑得不行……
原本这些工具的诞生,都是想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但有时却让我们过于在乎结果,而不是去关注和享受整个过程。
我相信苹果在设计睡眠评分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他们没有将睡眠做成「锻炼圆环」那样更游戏化的功能,减弱了低分带来的负反馈感。
苹果的睡眠评分也以鼓励性质为主,Lifehacker 对比了好几家不同可穿戴设备的睡眠评分,发现 Apple Watch 的给分基本都是最高的。
回看苹果给分的标准,不可控的「中断情况」占比最少,另外两项「持续时间」和「就寝时间」更多是用户能靠主观实现的。
这也传递出苹果对优质睡眠的定义:规律作息,睡够时间。
并且,不管是 Apple Watch 还是其他检测设备,它们都不能总是精准地反映真实的睡眠状况,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靠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