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这家公司,不会像一些抱着“不出名气毋宁死”的新势力那般爱高调玩票;做什么事情都是有长远布局,也就是谋定而后动。因此,奇瑞要做人形机器人,就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搞“跨界猎奇”;而是将“车=可移动的智能机器人”的命题落回工程与成本上的深度思考。诚如这一次墨甲机器人发布会上尹同跃董事长将此中逻辑讲得很透——汽车与机器人在感知、规划、控制上同源,关键是用汽车行业的质量体系与成本体系去做规模化产品,这样它才走得进千家万户。
所以,外界或许以为奇瑞的机器人是“概念秀”,但墨甲在发布会上给出的是体系化的标准量产语法。技术侧,墨茵已具备向 L4 迈进的端到端服务能力,多模态感知+11语种交互,自研大模型 MoNet 切入营销任务;17DoF 灵巧手可达 200N,±5cm 导航精度、10 万平米建图,面向人流密集的动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工程底线”——4000 小时稳定运行、1 万+“GPS小时”仿真、1300+场景用例与 600 项质量指标。
此外,商业进展极快。别人还在搞“展台动作”,墨甲可是已跑完商业闭环。十大真实应用从 4S 销售助手、政务导览到教育陪伴、安保演艺,并已在马来西亚、印尼、南非与阿联酋门店部署运营;商业模式给到“订阅+买断+场景定制”,配合“一城百机”与 2030 年规模化交付目标(9 万台机器人犬+4 万台人形),“从 1 到 N”路线图已经完成落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全与合规不再是软肋。墨茵成为全球首个完成软硬件欧盟认证(CE-MD、CE-RED、EN 18031)的 人形机器人,这意味着它可以真正跨边界进入公共空间与零售一线,而不是只待在给客户演示的Demo 场阶段。
综合以上三记“直球”,奇瑞做机器人的想法自洽性足够了吗?在我看来,整体上是“工程可行,但运营待证”。
可行在于:汽车产业链与质量体系天然对准“低缺陷率+大规模装配”,这是人形机器人从1台样机迈向千台/万台,别人的短板奇瑞的长板。奇瑞用“车规级思维”补上了;再叠加车机协同创新中心与全球 30+ 国家合作网络,数据、算法、供应链与渠道可以互通。
而待证则在于:人形机器人还面临单位经济(整机/BOM/维保/能耗/折旧)与劳动力替代阈值的双重考验——只有当“全天候服务成本 ≤(人力时薪×覆盖时长)×服务质量系数”,所谓的规模化才会自然发生。
由此看来,这件事能做成吗?我的判断是“先场景破局,再生态放大”。短期(1-2年)要在强刚需/标准化/可计量 KPI的场景率先跑赢:例如零售迎宾与讲解、夜间安防巡检、展陈导览与活动执行,它们天然具备可量化指标(客流触达、转化率、巡检里程、误报/漏报率)、低危险作业(合规风险低)与高峰时段人手缺口(人力成本高)。中期(3-5 年)再将机器人与车端智舱/智驾、V2G 能源、iBar 空间串起来,形成“车-人形机器人-场馆/社区-能源”的闭环,让机器人既能做前台服务,也能接管夜间运营、能量管理与安全巡视,真正从大家眼里的“展示资产”变为企业实际“收益资产”。
谈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奇瑞的战略趋势判断靠谱吗?一句话,方向上是对的:从车到机器人,是把“工程型高端”向服务业与公共空间外延;而合规先行(欧盟认证)与“以车养机”的供应链/渠道借力,是少数玩家具备的“加速器”。
不过,也要警惕几个问题:首先,性能错配:过度追求类人人形,导致成本与任务不匹配;应强调“任务最小可行形态”,必要时采用“人形外观 + 任务插件/外设”的折中设计。其次,运维黑洞:大规模部署后的“RobotOps”(远程诊断、数字孪生仿真回归、备件池与现场SLA)能否跟上,否则过长的服务链条与项目内容将令维保被无底洞吞噬。第三,在责任与伦理端:公共空间的安全与隐私边界、与人协作的工伤与责任认定,需要在“技术先行—政策同步”的节奏上更主动。
最后,来做个总结——当“车规级质量 + 全球合规 + 可计算的单位经济收益”三件事同时成立,人形机器人就不再是展台秀,而会成为新一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奇瑞历来的生态协同路径,不图炫技影响股价,而是把未来拆成今天就能验收的 KPI做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