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说到国家发展,就盯着GDP这串数字,好像谁的经济总量大,谁就一定更强。
但真相你可能没仔细想过:美国这两年的名义GDP增速虽然比中国要低 ,但中美之间在名义GDP上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拉大。
可现实生活里,中国居民用更低的餐饮花费,就能享受到丰富、安全、性价比高的饮食;而在美国,中产阶级不仅餐饮成本高,医疗、教育等开支也压得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这种反差说明,GDP这个数字,和你我真实生活的幸福感,不一定挂钩。
那么,西方国家究竟是如何在GDP数据上“做文章”的呢?
很多人觉得GDP很科学,其实计算方式里有很多“主观调料”。
比如美国,会把科研投入、影视版权、甚至所谓的“虚拟房租”算进GDP。
所谓虚拟房租,就是房主没出租房子,但统计里假装“租出去”然后算成收入。
这一项就占了美国GDP的相当一部分份额,远比中国要高得多。
而这意味着仅这个项目,美国就比我们多出上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可是你家房子没租出去,那钱在哪儿呢?
更夸张的欧洲一些国家,甚至会直接把一些非法活动收入纳入GDP。
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经济数字看起来好看一点,缓解“经济增速太低”的舆论压力。
你说这样的数字,能代表真实国力吗?显然不能。
美国的GDP计算方法多用“支出法”,强调用掉了多少钱,而不管是不是借来的,甚至是不是负债透支。
比如信用卡刷大额消费,这笔钱会直接算进GDP,不管你一年后会不会因为还不起卡债而破产。
美国家庭储蓄率有时候是负数,但GDP数字依旧漂亮。
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靠债务和透支未来消费来“堆”繁荣。
这样的统计方式,看起来热闹,其实容易掩盖风险。
债务不是生产出来的财富,而是未来的压力。
美国数据高大上,是因为把很多“账面数字”全堆进总量,不是真的创造了那么多可持续的价值。
这一点经常在金融危机之后被打回原形。
除了这些之外,GDP数字和普通民众的幸福感之间,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
如果GDP真的那么重要,应该民众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才对。
但现实是,美国的财富高度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
新华社曾引用美联储调查表明,美国最富有的前1%家庭持有的财富,占全体家庭财富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而大量中低收入群体的财富和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医疗成本是另一个鲜明例子。
有媒体就曾报道,美国居民医疗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大约20%,是世界最高水平之一。
这类支出的增加,会推动GDP数字上升,但对居民来说,却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因为这笔钱不得不花,而不是用来提高生活品质。
此外,美国居民财富很依赖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
所以,在金融市场波动大的年份,普通美国家庭的资产缩水严重,很多中下层家庭的财富几乎和股市挂钩,一旦发生金融危机,这部分财富会迅速缩水,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
危机期间,生活水平会明显下降,消费能力也受限制。
反观中国,普通家庭可以用很少的成本获得很高的生活性价比。
社区餐馆、家常菜,保证了饮食质量的同时并不需要付高昂的价格。
我们在日常消费中更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幸福感,这跟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需要忍着高价才能维持品质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GDP数字再漂亮,如果它不能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那这个数字的意义就很有限。
美国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数字光鲜,民生落差大”,而中国很多时候做到了民生幸福感和经济增长同步提升。
不过,既然GDP不能被当做衡量真实国力和民众幸福感的唯一标尺,那我们又该从哪里去寻找更能反映真实状况的指标呢?
一国的真实实力,不应该只看GDP,更重要的是民生幸福指数、财富分配的公平性、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用“消费幸福指数”来衡量——剔除医疗、住房这些“不得不消费”的支出,看居民能够自主支配用在提升生活品质上的比例。
中国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就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代表着我们的收入有更大比例用在旅行、教育、娱乐、餐饮等提高生活幸福感的事情上,而不是被高价医疗或房租侵蚀掉。
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更加注重长远,很多地方在搞产业的同时保护环境,像青海这种重要的生态区域,会被严格保护,因为它是“中华水塔”,一旦污染后果无法挽回。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GDP模式很多时候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加限制,短期创造了数字繁荣,但生态代价巨大,根本无法持续支撑长远发展。
此外,中国在高铁、5G、新能源等领域的综合实力已经领先全球多个方面,这些成果在GDP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但在实际竞争力上意义巨大。
就业质量也同样重要,中国推进灵活就业、数字经济创业等新模式,不仅创造岗位,还给予更多人的发展机会,这是数字之外的真实实力。
如果我们只是盯着GDP总量排名,就会忽视这些领域的优势,甚至被牵着走。
西方在这个指标上占据话语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更强国。
或许,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用综合指标来判断一国实力,这样中国的优势和潜力才会被更全面地看到。
GDP只是一个经济统计工具,它既会受到算法影响,也会被人为“包装”,并不能完全反映民众的幸福感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GDP看起来很亮眼,但背后有债务透支、财富集中、民生负担沉重等问题。
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让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相结合,让更多人实实在在分享到发展的好处。
毕竟,真正的强大,是老百姓用合理的价格就能吃上好菜、居住环境宜人、空气清新、社会公平、就业稳定,是有长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在报表上堆数字。
观察者网:《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60期:谈谈GDP》2022年9月25日
新京报:《露露乐蒙全球幸福感调研:中国居民幸福感指数远高于平均水平》2023年9月22日
金十数据:《大家总说美国制造“不行了”!为什么GDP总量还是世界第一?》2023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