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关注着美国重型火箭的不断测试时,另一场关于科技实力的竞速也在悄然升级。航天领域的较量是目前中美四大物理空间科技比拼中最后一块短板,而造船业与汽车工业的突破,已让我国在全球制造业舞台占据重要位置。
重型火箭和载人登月是当下航天领域最受瞩目的焦点。美国的SLS火箭近地轨道运力高达95吨,星舰更号称最终可达250吨。我国虽然长征九号尚未服役,但规划中的三个构型将覆盖50至140吨,长征十号也将以70吨的能力参与载人登月。
而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多次推迟,尽管目标明确,但进展缓慢。我国的深空探测计划也在加速推进,从首次火星探测到即将实施的小行星防御任务,未来十五年将不断拓展深空边界。
各类反潜、运输型无人机层出不穷,甚至一些鲜为人知的企业都能研发出载重五吨、航程超两千五百公里的无人运输机。六代机的提前问世,标志着高维打低维的绝对优势已逐步形成。
在民航客机市场,支线喷气式客机C909的交付量已占全球六成,C919的交付效率也在持续提升。尽管与波音、空客在总量上尚有差距,但增速和技术进步已经不可小觑。
2024年,商飞交付量已超过波音同期的10%,并有望继续扩大份额。巴西航空工业在百座级以下喷气式客机市场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加拿大庞巴迪则早已退出民航市场,全球范围内可与之竞争者寥寥无几。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三大核心指标已超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从大型邮轮、LNG运输船到航空母舰,三大明珠我国全部具备建造能力,而美国目前仅能独立建造航母。
大型邮轮订单仅剩我国与欧洲企业,美国早已失去相关能力。LNG运输船市场被我国和韩国瓜分,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辽宁舰到福建舰,航母建造周期持续缩短。山东舰仅用六年时间进入服役,而福建舰也在2022年顺利下水,预计未来两三年内我国将迎来新一艘电磁弹射加核动力航母。
相比之下,美国航母服役速度明显放缓,11艘现役航母中,仅3艘为2000年后服役。建造和更新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了美军舰队的战力储备。
造船业的先进不仅体现在军舰补充和后勤运输能力上,更体现在规模化、技术化生产能力的提升。现代战争对物资需求极大,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大量征用商船,物资消耗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吨。若未来国际局势变化,单靠本土运输已难以支撑,美方更需依赖盟友协作。
与此同时,汽车工业已成为另一个彰显我国制造实力的领域。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三千万辆,是美国的近三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混动技术持续突破。
这一系列突破,让中美科技竞争格局悄然生变。海陆空天四大空间中,造船、汽车、航空已实现或正在实现对美反超,唯有航天领域仍需时日追赶,但差距正被迅速缩小。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制造业的量产能力、技术升级能力已成为世界级的竞争力来源。未来几年,随着重型火箭、载人登月等关键项目的推进,科技竞速的天平或将进一步倾向于我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中美科技实力的此消彼长,不仅决定着产业格局,更影响着全球战略平衡。我们已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之巅,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