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倒计时”,类似的口号在新能源行业里已经喊了多年。丰田宣布2026年实现量产,宁德时代、比亚迪瞄准2030年,国内一批车企更是信誓旦旦地将2027年定为全固态电池上车的时间节点。
但在这些令人振奋的时间表背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却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固态电池面临的四大核心难题:离子传导通道不够明确、生产工艺复杂、安全控制未到位、大规模量产难度高。
技术瓶颈:实验室与量产线的距离
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王芳的发言给火热的固态电池泼了一盆冷水。她指出,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确实比液态电池更宽,但一旦突破这个边界,后果要比液态电池更严重。
蜂巢能源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苗力孝进一步透露,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需攻克的技术挑战约达172项,若考虑制造环节的复杂性,实际难题可能更多。
其中最关键的有6项难题,包括固固界面、材料稳定性、致密化问题等。
固固界面接触问题被视为首要难题。锂金属负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界面处易生成孔洞且随循环而恶化,从而导致界面接触失效和性能快速衰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近期取得了突破,通过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形成能够自动修复的富碘界面,使界面电阻降低80%以上。
但实验室的突破不等于量产的可能。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直言,现在宣传的固态电池大多是“半吊子”,真全固态至少还得8到10年。
成本困境:商业化难以承受之重
与技术瓶颈相比,成本问题可能是固态电池商业化道路上更大的拦路虎。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1200元/kWh,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3倍多。更有业内人士透露,全固态电池仅材料成本就达2元/瓦时,是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的3至5倍。
具体到一辆电动车,若搭载80度电的全固态电池,光电池成本就要40万元,而使用普通液态电池仅需4万多元。
面对如此高昂的成本,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庆生强调,行业必须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
他指出,一项尚未经大规模量产验证的“颠覆性”技术,成本目标若设定为低于已高度成熟、优化十年且竞争进入红海的现有电池技术,显然违背“技术溢价”与“研发成本分摊”的基本商业逻辑。
现实路径:半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
面对技术与成本的双重障碍,产业界选择了一条务实之路:以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
所谓半固态电池,是指在电芯中保留一定比例(通常在5%至15%之间)的液态电解质。这类过渡方案在材料设计、制造工艺和成本控制之间取得了现阶段可行的平衡。
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介绍,2024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已迈入吉瓦时量级,从高端消费、无人车等特殊应用领域开始渗透,乘用车装车试验也已进行。
据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吉瓦时,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
全球竞速:中日韩欧美的技术路线之争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从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布局来看,中国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日本。
日本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凭借多年积累,在固态电池领域实力强劲。
丰田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超1000件,位居全球首位。该公司计划在2027-2028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
中国则采取多元路线并进的策略,布局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和卤化物全四种技术路线。
宁德时代主攻硫化物体系,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也在硫化物路线上有所布局。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则专注于氧化物路线。
欧美企业主要以氧化物和聚合物路线为主。美国创业公司Quantum Scape采用特制的固态陶瓷隔膜搭配纯锂金属阳极,其首款商业产品QSE-5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市场环境:混动与闪充技术崛起
就在固态电池艰难突破技术与成本瓶颈的同时,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混动车型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插混车和增程混动车分别呈现出31.5%和16.5%的同比增长。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更在去年年底提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
液态锂电池的闪充技术也在迅速进步。今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超级e平台,宣称可实现“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的全球最快充电速度。
极氪和华为数字能源也紧随其后,分别发布了1.2MW和1.5MW的大功率充电产品。
比闪充技术补能速度更快的换电技术,同样是当下的重要发力点。蔚来的换电站已超3000座,甚至比理想、小鹏的超充站数量还要多。
当混动技术、闪充技术、换电技术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主打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电池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可选品”。
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一个个被公布,但真正的产业化可能还要等到2027年甚至更晚。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吉瓦时,但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仍不到30%。
车企们高调的狂欢背后,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固态电池量产的冷静认知:一项尚未经历大规模量产验证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必须经历漫长的成熟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