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8期Editor’s Pick:
研究背景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时,通常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且折射光束始终位于法线的另一侧。然而,超材料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常识:通过特殊设计,折射光可与入射光位于法线同侧,这一现象被称为负折射。随着拓扑光子材料的发展,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光在拓扑界面不仅能实现负折射,还能实现无反射的单向传播,出射效率接近100%。这为高效、无损光路调控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现有拓扑负折射方案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光子能带被锁定在高对称点,动量难以调控,导致光束方向单一,限制了其在激光雷达(LiDAR)、自适应天线和5G通信等需动态调控应用中的潜力。
针对这一瓶颈,华南理工大学李志远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可调拓扑负折射方案。该方案利用反手性拓扑态在动量空间中的广泛分布,通过调节激发频率或外加磁场,灵活控制入射光的布洛赫波矢,使光束折射角可在−38°至12°范围内连续可调,并实现负折射与正折射的自由切换。拓扑保护还确保了出射光束的高效率与方向稳定性,即使存在缺陷也不受影响。
研究内容与成果
光的折射遵循斯涅尔定律,本质是入射光与折射光的面内动量守恒。因此,只要能在大范围内调控入射拓扑态的布洛赫波矢𝑘,就能精确控制折射方向(图1a)。研究团队在交替磁化的反手性磁光光子晶体中构建波导通道(图1d),该结构支持单向传播的拓扑光子态,其能带跨越K' 和K 点,具备极宽的波矢可调范围Δ𝑘(图1b)。通过调节激发频率,可在二维动量空间中大幅移动拓扑态,进而实现从负折射到正折射的连续调控(图1c-1d)。
图1 宽谱连续可调的拓扑折射:从正折射到负折射
拓扑光子态的傅里叶光谱验证了这一机制:频率升高时,拓扑态在动量空间沿拓扑光子态在动量空间沿K'-M-K路径显著移动(图2a)。依托拓扑保护特性,该光子态在波导中遇到金属障碍物也能迅速恢复传输,使折射效率不受干扰(图2b)。随着激发频率升高,出射光从负折射角逐渐偏转为正折射角。
图2 频率调谐布洛赫波矢实现拓扑折射的负折射与正折射切换
团队还提出磁场调控方案,通过控制光子晶体腔与磁铁间的间隙距离调控磁场强度(图3a-3b),在固定频率下可实现折射角从-38°到+12°范围的连续扫描(图3c-4e),避免了频率扫描对带宽源的依赖。
图3 磁场调控实现拓扑折射从负折射到正折射的连续转变
“这项工作借助斯涅尔定律,将拓扑材料内部自由度的调控转化为对自由空间光束的精准操控,不仅实现了负折射到正折射的连续调控,还展示了鲁棒的大角度动态波束扫描能力。”李志远教授表示,“这是我们团队自2020年首次提出反手性拓扑光子态研究以来的重要延续,也为拓扑光子学向通信、雷达等应用落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与路径。”
主要作者简介
郑义栋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
研究方向:微纳光学、拓扑光子学
郑义栋, 华南理工大学2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纳光学与拓扑光子学研究,作为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ReviewLetters、、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李志远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
研究方向:非线性光学、微纳光子学、拓扑光子学等
李志远,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副院长,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双创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涵盖微纳光子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拓扑光子学、纳米显微成像、光镊技术、微纳尺度光物理和量子光学、基础电磁学理论和基础量子物理理论等。至今已在SCI收录的物理学、化学、光学和材料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520篇,其中包括PRL、Nature Commun.、Science Adv.、Chem. Soc. Rev.、JACS, 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Light: Sci. & Appl.、PhotoniX 等高水平期刊论文130多篇。被SCI引用34000次以上,2014、2018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6-202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