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国之约”为中韩科技合作搭起桥梁。10月28日,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韩国KIST Innovation株式会社与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中韩创新产业技术合作对接会”在南京开幕。13家韩国高新技术企业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技术路演,与中方企业一对一对接并达成合作意向。
13家韩企路演,人工智能是焦点
在路演环节,13家韩国企业集中展示了一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创新技术与产品,涵盖视觉障碍群体辅助、失语功能康复、微创手术器械升级等多个领域。
韩国AidALL公司负责人金泰潾带来的“端侧智能导航机器人”解决方案,直指全球3亿视觉障碍群体的出行痛点。据介绍,全球视觉障碍人群中拥有导盲犬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三,一条导盲犬成本约335万元,高昂费用让多数人望而却步。“我们研发出Bedivere导航机器人,售价仅为导盲犬成本的1%,不仅配备能实时感知环境、自动避障的传感器,还采用‘硬件+软件+机器人’一体式销售模式。”金泰潾介绍说,这款机器人计划分阶段开拓市场,首阶段通过Bedivere打开局面,后续还将进军医疗系统与智能农场领域,目前正寻求2500万元融资用于中国市场拓展与生产线搭建。
专注于失语功能康复的韩国SpeechNRT公司,同样带来了针对性解决方案。该公司核心技术是通过障碍语音识别专用大语言模型,结合语言治疗学调整患者听觉与发音。公司负责人李仑珍表示,奶奶中风失语的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行业痛点:大脑萎缩、帕金森引发的失语患者数量庞大,语言康复机构却有限,患者最佳治疗期仅3个月,却常因费用高、训练次数少错过时机。为此,公司开发了语言训练游戏类软件,可矫正声音并传递给患者,首款MBP产品已获老年及急需人群认可,后续软件还能实现语音标准化。“这次来华计划开拓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李仑珍说。
在医疗器械领域,韩国美迪科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迪科泰”)的微创手术装置尤为亮眼。公司CEO全汉龙介绍,当前微创手术因恢复快、疤痕少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临床操作中存在耳鼻喉科手术频繁换器械、依赖医生经验,以及医院成本高的痛点。该公司研发的FlexDeb器械,凭借可0-120度自由弯曲的刀片、内窥镜一体化导管(刀片末端集成高清摄像头),具备显著技术与价格优势,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成本。该公司瞄准全球3000亿元微创手术器械市场,目前产品已完成试制品开发,正推进韩国医疗器械注册测试,计划明年上半年在韩上市,且拟在江苏推进产业化落地。
韩国KIST Innovation株式会社主任金相焕介绍,此次参与路演的13家企业,既有依托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简称“韩科院”)研发技术成立并获入股的企业,也有来自韩科院下属孵化器的科创力量——该孵化器目前正孵化208家科创企业,此次首尔市政府还结合当地孵化政策,特别推荐3家企业组成专项团队,路演方向精准契合江苏现有产业方向与发展需求,旨在为中韩科技企业互通搭建精准对接桥梁,打造合作榜样。
一对一精准对接,推动产品“中韩双爆”
在对接会的一对一洽谈环节,中韩企业互动频繁,多项合作意向初步达成。其中,江苏美凤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凤力”)与美迪科泰的对接成果尤为突出。
美凤力海外负责人徐睿特地从苏州赶来。他表示,之所以看重美迪科泰的技术,核心在于其创新点极具实用价值——将常规超声刀弯曲,还把内窥镜原本分开的两种耗材整合为一套器械。“这种整合设计能大大简化操作流程,医生使用更便捷、安全性也更高。结构设计、整合思路和做工都很独特,这是我们看好它的关键。”
谈及合作模式,徐睿明确,公司并非简单引进技术或产品,而是专注于全流程医疗器械落地服务,计划与美迪科泰开展深度合作。“对方带着创新想法和样机产品开拓中国市场时,我们会从动物实验阶段就介入,吸取经验后提供从实验、临床到产品注册的全流程支持。后续还会帮他们对接后端资源,比如寻找经销商、代理商,有需要的话也会在中国为其匹配相关投资人,助力产品在国内推广落地。”他透露,双方此前已沟通许久,对接会上又进一步细化合作模式,核心目标是推动产品“中韩双爆”。
徐睿介绍,公司此次能参与对接会,得益于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圈伙伴身份。“我们正在搭建全球业务平台,构建创新器械评价与支持服务体系,一方面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将优质产品服务出口到海外;另一方面也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中国,与国内市场需求结合,实现双向联动。”若双方合作意向进一步落地,公司将采用商业化服务模式,明确专业优势与具体服务项目,按正式商业化合同推进项目落地。
此次韩国科技项目能否在江苏顺利落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委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宁充满信心。他表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具备优秀的产业落地条件,有能力承接更多韩国项目,且此次对接会筛选企业时,要求企业具备一定产业化前景,技术发展阶段处于第三、四阶段,并非纯技术研究。对于对接成功的项目,后续将开展进一步尽职调查,了解项目技术、知识产权、客户市场、竞争对手及供应链等情况,并结合实际制定支持政策与推进机制,通过成立产业化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等多种形式,推动项目在江苏落地生根。
整合全球资源,更好跨越“死亡谷”
持续开展中韩乃至国际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是推动各自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
“从合作互补性看,中韩各有优势。”陈宁认为,韩国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大企业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长三角地区的成果转化机制则是全球独创,对韩国也有借鉴价值。金相焕则表示,韩科院与中国科学院架构相似,技术落地路径契合,“13家韩企路演方向与江苏产业高度匹配,正是优势互补的体现。”
国际合作更是破解成果转化“死亡谷”的关键。陈宁告诉记者,全球范围内,技术成熟度1-3阶段、4-6阶段风险高,投入意愿低。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设立初创公司、对接产业需求等方式,已帮助众多团队落地成果,其经验还通过类似机制在拉美推广。一项源自美国院士的优秀膜技术,因在美国找不到适配场景难以落地,与该中心合作后,成功在苏州成立公司、建厂,将污水过滤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该案例证明,国际合作能整合全球资源,为技术找到适配场景,助其跨越“死亡谷”。
“从产业发展需求看,国际合作能为区域升级与企业国际化注入动能。”陈宁补充道,当前韩国在AI大模型应用有进展,长三角新材料研发实力突出,双方合作可推动前沿技术与产业融合。同时,韩国大企业发展模式对江苏企业有借鉴意义,江苏企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未来可参考其路径走向国际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还计划组织江苏企业赴韩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长三角国创中心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国际创新网络,已经与海外95家、国内131家知名高校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硅谷、伦敦、墨尔本和以色列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共计成立了9家海外代表处(孵化器),成为诸多海外顶尖机构来华交流的首访平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实习生 卢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