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内火。”
距地球约550光年的“大火”星“心宿二”(左侧黄色亮星)。其直径是太阳的850倍,质量是太阳的15倍,亮度是太阳的1万倍。右侧蓝星为尾宿一。下方为远在后方的球状星团M4。Ivan Eder
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古代天象观测,尤其是与一颗名为“大火”的恒星息息相关。
这一节日体现了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象变化来指导农事、安排生活,并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
“大火”并非指太阳系中的火星,而是天蝎座最亮的“心宿二(Antares)”。古人将其视为苍龙七宿的“心脏”。
在古代,“大火”被奉为“火神”,是古人判断季节更替的重要指示。
每年春季,当“大火”在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便意味着春耕要开始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后来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可能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夏季“大火”运行至正南方天空,预示着农作物的生长;而到了农历七月,“大火”开始西沉——于是便有了“七月流火”。所以“七月流火”起初并非形容炎热,而是意味着盛夏已过,秋季来临。
古人还发现,到了农历九月,“大火”会完全隐退,这一现象被称为“九月内火”。在这里,“内”是隐没的意思。
“大火”的消失,意味着“火神”开始休眠,寒冬将至,食物匮乏。因此古人会在此期间进行祭祀,为“大火”送行,祈求平安过冬。
这一活动被认为是重阳节风俗的重要源头之一。
出于对数字“九”的崇拜,人们选择九月初九这个“重阳”之日作为祭祀的日子。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祭祀之外,又逐渐增加了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由于岁差的影响,现代人观测“大火”的时间与古代略有差异。如今,“大火”在9月初开始西沉,重阳节前后是年度最后观测窗口期。
以北京地区为例,重阳节当天的日落后,“大火”位于西南方低空,地平高度约15度,可观测时间仅剩1小时左右。
越往北,“大火”的观测时间越短。到了11月初,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完全看不到这颗星。
在现代天文学中,“大火”被称为天蝎座α星,代表“蝎子的心脏”。
它是一颗红超巨星,半径约为太阳的几百倍,与一颗蓝色主序星组成了一对双星。
“大火”不仅与节日相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火”又被称为“商星”,传说与商朝的起源有关。
古人还常将其与“参星”对应,形容二者“此起彼落”。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其中的“商”,指的就是“大火”。
重阳节与“大火”的联系,展现了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他们通过星象运行把握自然规律,将天象变化与农耕生活、文化习俗紧密结合起来。
如今,虽然我们已拥有精确的历法,但重阳登高、赏星的习俗依然延续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时间的感悟。
若想观赏“大火”星,可选择重阳节前后天气晴朗的傍晚,在西南方低空寻找一颗明亮的橙红色亮星。由于位置较低,建议选择开阔地带。
由于地球的公转,以及季节的推移,“大火”将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来年春季才会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