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推荐国内这片‘科研热土’给正在海外求学的同龄人。”出了赛场,海外境外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参赛选手韩晓宇有些激动。而很多参赛选手和他有同样的感受。
合作共享是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合作指明前进方向。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吸引6449名海外青年人才报名1361个参赛项目,比第二届大赛增长111.66%,充分释放出对海外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创业赛——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比赛现场。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张立 摄
国内有片科创“沃土”
“国内的市场需求巨大,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也更加清晰。”对比海外科研环境,参赛选手韩慧杰感受到超出预期的支持和便利。
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从事纳米药物递送研究时,一次与重庆医科大学韩晓宇博士的学术交流,点燃了韩慧杰将前沿思考转化为实际产品的火花。
“他向我表达了治疗性超声耦合剂的相关想法,实现超声响应性的高效无创透皮给药。”基于这个想法,他们结合超声技术与纳米技术,启动了治疗性超声耦合剂项目的研究。最终,这项名为“穿透无声—国际首创治疗性超声耦合剂”的成果,被他们带上了路演展示台。“目前国内在医学美容、慢性疼痛管理等领域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我们研发的治疗性超声耦合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内科研“沃土”也吸引了现代农业与食品赛道选手滕梓皓,他的参赛项目“川射干口服液预防肉鸡坏死性肠炎的应用”,能够精准防控肉鸡、肉鸭肠道炎症,且保证没有任何药物残留。“我国每年出栏肉鸡约150亿只,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我们的产品能把肉鸡坏死性肠炎发病率从12%降低至2%。”
谈及为什么选择回国做科研,滕梓皓坦言:“在国内,政府主动搭平台,提供资金和市场对接机会,对创新产品加速推向市场帮助很大。”
超高风电工程智造、城市空中交通新概念飞行器、微型扑翼机器人……一项项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有的还为中国企业出海、加速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注入强劲动能。
创业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比赛现场。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张立 摄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然而,在我国绿电补贴下降、竞争强、利润率低的背景下,我国风电行业面临竞争白热化。”带着超高风电工程智造项目来参赛,王健泽谈及背后考量。他们的项目在助力我国风电企业出海,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超高风电工程项目上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实现我国风电技术产能输出与产业升级。
创新生态优,则人才近悦远来。不少参赛选手表示,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政策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兴产业正在良性轨道上稳步前行,一片片市场“蓝海”值得深耕。
大赛助力好成果“破土”转化
跨文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赋予了海归人才宝贵的全球视野。但将全球视野转化为本土成果,需要一个“翻译”过程,若缺乏创新生态系统支撑,广阔的视野也可能因“水土不服”而难以落地生根。
对许多海外选手而言,大赛是一个展示创新、窥见市场的窗口。滕梓皓坦言,参赛让他“看到了很多优秀项目的市场运作方式”,从而打开了实验室之外更广阔的商业视野。他的目标纯粹:“来亮亮相,借这个平台把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来亮亮相,给掌掌眼”成为不少选手的共识,参赛既是为了展示前期成果、吸引投资,也在交流对接中,积累对产业化和商业模式的经验。
资源对接的价值,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参赛选手韩宾身上体现得更为具体。他带来的“复杂轴类零件高性能成形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瞄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业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大赛,在南方寻找更多合作资源,”他直言不讳,“之前我们的合作伙伴多在北方,南方企业在项目论证和批量订单决策上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大赛成为他打破地域限制、切入更活跃商业网络的跳板。
然而,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远不止于资源对接。韩宾道出了更深层的困境:“成立公司、打造批量生产车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作为老师,既要教学研发,又要跑市场,精力实在有限。”这正是许多科技创业者面临的共性难题。
面对产业化梗阻,大赛着力“架桥铺路”。本届大赛重点打造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组别,发挥福建省融合两岸、通达世界的区域优势,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加强与海外侨联学联等联系,举办海外青年人才交流对接、“中国侨智发展大会”等活动。推动晋江留创园部省共建,实施海外青年人才交流合作项目,促进海外人才交流、项目成果转化。据统计,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参赛项目来自港澳台地区的19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52个、其他国家914个。
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比赛现场。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张立 摄
更实在的是一整套政策“工具箱”:百万级落地奖励、团队经费、租金减免、基金投资、贷款优惠等,精准回应了海归人才对“人”与“钱”的核心关切,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被托住”的踏实感。
来自马来西亚的张健义已是第二次参赛。在上届大赛中,他不仅优化了技术方案,更对国内市场有了清晰认知。一听说第三届大赛启动,他立刻报名,“有很多成熟项目参赛,专家点评也给我们新方向,我是来学习的。”他带来的“机器人收割系统”瞄准棕榈果采收痛点,而中国的政策支持与完整产业链让他看到更多落地可能。“这里不仅有资金政策,更能快速对接产业链资源。”他说。
人才、技术、资源碰撞交融,这片科研“热土”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