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导体圈子里的瓜真是一个接一个,中国企业接连甩出的技术官宣,直接让日美那些半导体巨头坐立难安。
光刻机这物件曾是芯片制造的绝对核心,全球就那么几家握着话语权,现在咱们这边接连传出好消息,那些高价进口的高端光刻机,怕是真要面临闲置变“废铁”的风险。
美国从2019年就开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动手,各种限制措施从没断过,到了2023年,它还拉上日本和荷兰一起,专门盯着光刻机的出口下功夫。
荷兰的ASML是行业老大,先进的EUV和DUV光刻机都出自它家,日本的尼康、佳能则攥着中低端市场。
那一年荷兰3月就出了管制规则,6月就全面落地,日本4月也更新了出口清单,23类相关设备都不能随便卖给咱们。
如此看来,咱们进口高端光刻机的路基本被堵死,7纳米以下的芯片工艺,那段时间只能靠库存和二手设备勉强撑着。
制裁反遭反噬,全球供应链乱了阵脚
这些制裁措施没按住中国,反倒先搅乱了全球供应链。
ASML的营收里差不多一半都来自中国市场,咱们买不了它的设备,它的机器只能堆在仓库里掉价。
上海积塔半导体2023年6月从ASML拿到6台DUV机,才勉强稳住7到28纳米的生产。
可美国还不罢休,2024年10月又收紧规则,连中阶的DUV机型都要额外审批。
2025年年初荷兰接着改规则,4月就加强了管控,日本也跟着加码,无奈之下,咱们商务部在2025年10月出手,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
ASML的设备里,不少磁铁和电池都得用中国稀土造,现在出口要审批,它的设备出货直接延迟了好几周。
ASML高层嘴上说早有准备,可财报里却写得明明白白,2026年对华销售要从之前的高点降下来。
占总销量四成的中国市场下滑,它想稳住营收可不是件容易事。
日本那边更惨,2025年4月管制了十多种半导体相关物项,本来信越化学和JSR攥着七成的光刻胶市场,现在销量直线下滑,半导体对华出口数据更是一路走低。
国产集群突破,全链条逆袭在路上
制裁堵死了进口的路,却逼出了咱们国产技术的春天,2025年9月11日,南大光电官宣两款ArF光刻胶进入批量验证阶段。
这东西是光刻机的必备耗材,以前咱们90%都得靠进口,现在核心原料都是咱们自己研发的。
2021年建的生产线,2024年就开始小规模量产,到2025年还拿到了中芯国际的百吨级订单。
本来想这国产光刻胶要站稳脚跟还得几年,但后来发现,2025年上半年它在国内就占到了不少市场份额,日本那些企业的销量直接降了一截。
不光南大光电,徐州博康、上海新阳也在跟进相关产品,国产光刻胶阵营越来越大。
光刻机方面,上海微电子更是扛起了大旗,2024年它的90纳米机型实现量产,送到不少企业用于功率器件生产。
2025年5月更厉害,首台28纳米浸没式DUV机正式交付,国产化率超七成,良率能达到95%,已经给中芯国际和华虹送了15台。
目前这台机器自主可控率能到85%,只剩少量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还有地方政府十亿专项资金支持研发。
光刻机和光刻胶跟上了,中芯国际的步伐自然也快了起来。
它现在的晶圆出货量稳居国内第一,7纳米工艺早就用上了华为的麒麟9000s芯片,2025年还完成了5纳米工艺的开发。
2025年2月它投了75亿美元扩产,把大部分营收都砸在了上面。
华为的麒麟芯片更是强势回归,从Mate60Pro的麒麟9000s,到MateXTs的麒麟9020,再到将要发布的Mate80系列的麒麟9030,性能一步步提升,还用上了咱们自己的技术架构。
很显然,日美企业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ASML的设备面临贬值风险,日本光刻胶企业丢了市场份额,连美国的苹果都开始找长江存储买内存。
他们当初联手制裁,本想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却没想到反而让咱们打通了从材料到设备再到终端的全产业链。
中国半导体市场2025年预计能突破500亿美元规模,政策上还有税收减免和基金支持。
如今南大光电的光刻胶、上海微的光刻机、中芯国际的芯片工艺再加上华为的终端应用,一环扣一环形成了闭环。
毫无疑问,这波国产突破不只是技术上的跨越,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
那些曾经卡脖子的光刻机,随着国产技术的成熟,未来真有可能彻底失去市场。
而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在这场博弈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坚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