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党员教育电视片《追光——从广西走出的科学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南宁市委组织部、桂林市委组织部、贵港市委组织部、玉林市委组织部出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远程办)、广西卫视等单位制作。作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讲话,深入挖掘黄旭华、黄大年、黄令仪等3位科学家(广西籍或在广西学习生活过)艰苦求学、立志报国,献身科技事业、成就辉煌人生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今天,当国产战机划破长空,当北斗卫星问鼎苍穹,这些“国之重器”使用的芯片都铭刻着黄令仪的功绩,在“微米级”的硅晶战场上,她以“国产芯片之光”刺破技术封锁的长夜。
她常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她是一名战士,耄耋之年依旧在科研火线冲锋!
她就是“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黄令仪,原名廖文蒂, 1936年12月生于广西南宁,在她不满一岁的时候,全面抗战爆发。
抗战期间,日军两次入侵广西,空袭1600多次,直接伤亡超过200万人,其中28000多名儿童死于非命。据说逃难中的黄令仪曾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会挨打?妈妈说:因为我们弱小,只有我们强大了,才会不受欺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13岁的黄令仪坐进了崭新的课堂。195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日记中写到:“无论道路多么曲折、艰难,我一定要把自己终身的努力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1958年,黄令仪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主攻半导体器件研发,从此与芯片事业结缘。
1962年,黄令仪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那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将会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为“搭载导弹的火箭”和“卫星”研发微型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巨大的喜悦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但当时几乎没人知道,《东方红》的旋律,正是在黄令仪带队研发的计算机里随卫星进入太空的。
她在回忆录里写到:
“当从收音机里听到卫星上传回地球的《东方红》乐曲时,我们整个团队都哭了。”那一年黄令仪34岁。
广西质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最早和黄令仪生前单位“龙芯中科”建立合作的高校之一,每年新生入学,老师都会为学生们讲述黄令仪的故事。除此之外学校还紧跟时代潮流,制作了黄令仪的AI数字人。
1978年,改革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芯片需求量激增。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国际芯片展,走遍会场,没有一枚中国芯片。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回国后,她厉兵秣马,苦战10年。2000年,在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黄令仪团队设计的芯片获得银奖,代表中国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得知消息,她奋笔疾书:“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那一年黄令仪64岁。
退休后的黄令仪开始安享晚年,然而新世纪到来后不久,国家将信息安全工作提上重要日程。
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求贤令,接到邀请,黄令仪启程出征。
2002年8月, “龙芯1号”宣布研制成功,不到三年,2005年4月,“龙芯2号”完成迭代。又过了13年,2018年“龙芯3号”横空出世,成为国之重器的心脏。一颗颗跳动的“中国芯”,点亮科技之光,成功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这一年黄令仪已经82岁。
“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黄令仪说到了,也做到了。2023年的早春,她在破晓时分离开这个世界,安静的如同一片落叶。遵照老人遗愿,当年7月1日她的骨灰被撒入大海,一同被撒出的还有一枚小小的芯片。
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这“匍匐”之姿,是科学家的无私无畏,也是追光者的赤胆忠心 。黄令仪以瘦弱之躯抵挡科技封锁的寒流,用六十载光阴在芯片里“雕刻”山河。她擦亮的,何止是芯片的金属光泽,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丰碑!
11月8日21:45
广西卫视播出
《追光——从广西走出的科学家》
第三集《黄令仪: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