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北斗卫星,方方面面都和它相关,但是曾经我们的北斗系统被其他国家的电磁干扰了。
在这个危难关头,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不但成功破解助北斗建成,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中国卫星的抗干扰能力高出了1000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又是谁?
频率争夺战
卫星导航的核心资源,除了轨道,便是频率。这对 “太空黄金资源” 遵循国际电信联盟 “先到先得” 的规则,谁先发射卫星并成功占用频率,谁就拥有该频率的实际使用权,且申请后需在七年内完成有效信号发射,否则资格自动作废。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 GPS 和俄罗斯 GLONASS 已占据全球大部分优质频段,留给后发国家的空间所剩无几。
2000 年 4 月 17 日,中国正式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北斗系统频率使用申请。仅仅一个多月后,欧洲伽利略系统也提交了频率申请,且规划频段与北斗高度重合。这意味着,一场围绕频率资源的竞速战已然打响。同年举办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一场针对北斗频率的博弈悄然展开。有国家提出删除北斗规划使用的频率,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卫星导航俱乐部之外。
中国代表团早已做好充分准备,携带大量技术数据和论证报告参会。他们在会场反复向各国代表阐述,北斗的频率使用方案采用先进的信号调制技术,可与伽利略系统实现频率共用,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谈判过程持续数日,核心利益的争夺让每一次沟通都充满挑战。关键时刻,俄罗斯代表团明确表示支持中国,联合反对删除北斗频率的提议,形成了关键的博弈力量。最终,中国成功保住了规划的频率资源,为北斗系统争取到了生存的基础。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2003 年,中国以非欧盟国家身份投入 2.3 亿欧元参与伽利略计划,希望通过合作积累技术经验,却发现始终被排斥在核心研发团队之外。更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印度等后加入的国家,缴纳的费用远低于中国,却获得了同等的合作权利。这种不对等的合作让中国意识到,核心技术永远无法通过依附他人获得。
2005 年,距离频率申请作废的七年期限仅剩两年,中国果断退出伽利略计划,全面转向北斗系统的自主研发。此时,欧洲伽利略计划已发射首颗试验卫星,但因资金短缺未能开通有效信号,仅实现了轨道占用。中国科研团队争分夺秒,将所有资源集中在卫星研发和发射上,计划在 2007 年 4 月 17 日前完成试验卫星发射并发出有效信号,打赢这场频率保卫战。
电磁干扰危机
2007 年 4 月 13 日,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正当整个科研团队为阶段性胜利欢呼时,意外却突然发生。地面测控中心发现,卫星在飞经亚洲某特定区域时,接收地面指令的成功率不足五成,时而中断时而紊乱,根本无法完成正常的任务部署。
经过多轮紧急排查,技术人员最终确认,这并非卫星自身的技术故障,而是来自外部的强电磁干扰。这种干扰信号具有明显的人为操控特征,频率针对性极强,恰好覆盖北斗卫星的接收频段,目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阻断卫星与地面的通信,让北斗卫星变成 “太空孤儿”。当时,电磁干扰是航天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短时间内破解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项目面临随时被叫停的风险。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飞雪主动请缨。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此前已在卫星导航领域崭露头角,曾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攻克了十余家单位十年未解决的信号捕获技术瓶颈,得到业内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面对电磁干扰难题,他没有丝毫犹豫,立下 “三个月内攻克” 的军令状,随即带领团队进驻实验室,开启了极限攻关模式。
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团队成员们取消了所有休假,吃住在科研现场,饿了就啃面包、泡方便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了立刻投入工作。他们需要先通过海量数据分析,还原干扰信号的频率特征、调制方式和功率变化规律,再针对性设计抗干扰方案。干扰源的隐蔽性让每一次测试都充满不确定性,团队先后推翻了 30 多套初步方案,累计进行了上万次模拟试验。
经过地面模拟测试和卫星在轨验证,北斗卫星接收地面指令的成功率从不足五成飙升至 100%,抗干扰性能较之前提升了整整 1000 倍。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通过优化编码设计,还将卫星终端的功耗降低了一半,显著提升了卫星的在轨使用寿命。
自主创新路
2007 年 4 月 17 日,北斗二号试验卫星在频率申请截止日期当天,成功向地面发回稳定清晰的信号。这一关键信号的捕获,意味着中国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卫星导航频率资源,打赢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王飞雪团队的技术突破,不仅破解了眼前的电磁干扰危机,更成为北斗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为后续卫星组网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后,北斗系统进入密集发射组网阶段。从 2009 年北斗三号工程启动,到 2020 年 7 月 31 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用 11 年时间完成了 30 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如今的北斗,不仅覆盖全球,还具备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 GPS 展开竞争。
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已应用于全国数百万辆营运车辆,实现精准调度和安全监控,每年减少交通事故数十万起;在农业领域,北斗导航的无人机植保、精准播种等技术,让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30% 以上,节约农药化肥用量 15%;在应急救援领域,北斗的短报文功能让灾区在通信中断时仍能对外传递求救信息,已成功助力数千次应急救援行动。
王飞雪团队并未止步于最初的技术突破。多年来,他们持续深耕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先后研发出多代抗干扰芯片和终端设备,让北斗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不断升级。如今,王飞雪带领的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中心,已从最初的 3 人团队发展到 300 多人的专业研发力量,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成为北斗系统技术创新的核心阵地。
北斗系统的建成,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从 “银河号” 事件的技术痛点,到频率争夺的外交博弈,再到电磁干扰的技术突围,中国航天人用坚韧和智慧,在重重封锁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这个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的钻研和迎难而上的勇气。
那些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的夜晚,那些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身影,那些面对质疑时坚定不移的执着,共同铸就了北斗的成功。如今,北斗系统不仅服务于中国,更向全球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名片。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国家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