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类首次!中国航天放大招,上千次实验研制太空厨房,创历史时刻
创始人
2025-11-09 02:21:11

前言

哈喽,大家好,我是言叔。最近刷到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烤鸡翅的画面,真是把人看馋了。有网友细致描述,失重环境下食用油不滴落,反倒凝成油膜附着在鸡翅表面,实现了天然的“太空锁鲜”,那360度均匀煎制的效果,光想想就让人咽口水。

要知道,中国空间站这三年来,饮食保障能力一直在悄悄升级。从简单的加热食品到如今的现烤现做,每一步都藏着技术突破。这背后可不只是“吃货的胜利”,更是中国航天硬实力的体现。

中国航天如何把“厨房”搬上天

咱先捋捋中国航天员的“干饭进化史”,那真是一部实打实的航天进步录。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航天员吃的还是牙膏状的管状流食,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口感。

到了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年夜饭已经有了饺子和果汁,算是有了点过年的模样。2025年1月公布的除夕夜菜单更像样,两种主食打底,副食荤素搭配,汤类、饮料、糖果一样不少,仪式感直接拉满。

而现在能烤鸡翅,关键得靠一台“太空炉子”——九阳研制的热风烘烤机。这台机器可不是随便造的,它是2025年10月31日晚11时44分,跟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特殊“乘客”。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表示,中国人在哪儿都爱现做现吃的热饭,航天员也特别期待能在太空吃到新鲜烹饪的食物,这就成了研发的初衷,但太空做饭的难度超乎想象。

中餐的煎炒烹炸会产生油烟,可空间站是封闭环境,既是生活区也是实验室,空气质量要求极高,绝对不能有污染。但研发工程师们剑走偏锋,直接把抽油烟机做到了炉子里面,给这台烘烤机加了油烟自净功能。

不过,解决了污染问题还不够,食物在失重环境下会漂浮,于是他们又配上了残渣收集器、加热网、烤盘和网笼。更关键的是温度突破,过去太空加热设备最高也就100℃,这次直接提到了190℃。

以前的加热只是物理反应,现在190℃的高温能让食物发生理化反应,烤出焦黄酥脆的口感,香味儿都能飘满空间站,航天员尝了都赞不绝口。而这台机器的诞生,也是我们十几年技术积累的结果。

早在2014年,九阳就被选为载人航天太空厨房的研制单位,核心任务是做热风加热设备和饮水分配器。一开始就遇到难题,空间站里空气不能对流,热传导效率低,普通加热方式总是一边热一边凉。

研发团队结合小家电的电机、加热和流体动力学技术,反复测试打磨,才做出能高效立体热风循环加热的设备。后来又解决了饮水问题,用氧化锌抗菌技术处理饮水分配器,锌离子能穿透细菌细胞膜杀菌,还能循环利用,保证水的干净。

他们还创新了太空即热技术,让航天员随时能喝到45℃的温热水,连太空豆浆都送上了天,既能补营养,还能解乡愁。经过8年攻坚、1000多次实验,这套“太空厨房”跟着天和核心舱一起升空,至今已经安全运行超1500天,保障了9组航天员的饮食。

科学的尽头是种菜?

有了能做饭的“炉子”,太空餐桌的食材也得跟上,中国早就把“菜园子”搬上空间站了。培育的品类里有樱桃番茄、生菜这些常见蔬菜,航天员轮着摘叶子吃,在天上也能尝到新鲜菜的味道。

从神舟二十号传回来的画面里,生菜长得特别喜感。没有重力约束生长方向,它们不像在地面那样缩成一团,而是肆意舒展,看着就觉得神奇。不少人看完这画面才恍然大悟,难怪央视的农业频道和军事频道是一个台。

其实早在2022年,中国空间站里的水稻就已经成功结穗了,当时网友还开玩笑说“就差烤肉了”,没想到才过几年,这个愿望就成真了。现在既有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又能现烤肉类,太空餐桌是越来越丰盛了。

这些种植实验可不是随便玩玩,背后是长期的科学积累。从最初尝试简单蔬菜种植,到水稻完成从种子到结穗的全生命周期,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深空探测打基础。毕竟要想走得更远,在太空中实现食物自给自足是关键一步。

从饮食看中国航天发展

现在再看“天宫烧烤”这事儿,往大了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用生鲜食材现做饭,意义可不一般。对比一下国际空间站就更清楚了,他们的航天员至今吃的还是预制加热食品,最多就是把食物复热一下,根本没法现场烹饪。

咱这已经从“加热时代”迈入“烹饪时代”了,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航天的加速度。就像这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还实现了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大幅缩短了航天员的等待时间。饮食上的突破,其实是整个航天技术体系进步的缩影。

除了烤鸡翅,空间站里的“生活化”突破还有不少。就说过年这事儿,从神舟十三号的饺子,到2025年除夕夜的丰盛菜单,每一份菜单都透着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中国人过年讲究团圆热闹,就算在太空,这份仪式感也不能少。

还有饮水问题,以前航天员喝水得小心翼翼,现在随时能喝到温热水,还有豆浆这种家乡味道。这些细节看着不起眼,却实实在在提升了航天员的在轨生活质量。要知道,长期在太空执行任务,饮食和生活的舒适度直接影响工作状态,中国航天把这些都考虑到了。

京报网的评论说得特别到位,“天宫烧烤”不只是一顿饭那么简单,它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从2003年的管状流食到2025年的现烤鸡翅,这二十多年的变化,是中国航天稳扎稳打、不断创新的结果。

结语

遥想当年,得知月球不能种菜时,多少人心里有点小遗憾。可看看现在,空间站里既能种生菜、水稻,又能烤鸡翅,这份从遗憾到惊喜的转变,藏着中国航天的跨越式发展。

报道《从四个时空坐标看中国航天》中提到,中国航天有四个时空坐标,从此时此刻的技术突破,到2026年港澳航天员有望出征,再到2030年的探月工程,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太空厨房”和“太空菜园”,正是航天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的最好体现。

硬实力是能造出190℃的热风烘烤机,能让水稻在太空结穗;软实力是记得航天员爱喝的豆浆,在意过年的那顿饺子。这就是中国航天的浪漫,既要追星辰大海,也不忘护人间烟火气。

现在终于懂了,央视农业和军事同频,原来是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里,藏着最实在的生活热爱。未来说不定真能拍一部《舌尖上的太空》,到时候咱再跟着航天员的脚步,看看太空餐桌还能解锁哪些新美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阿里下场抢AI超级流量入口了 作者 | 黄昱 编辑 | 王小娟 在过去三年的全球AI军备赛中,阿里巴巴的主要精力放在面向B端的AI...
抓住时机打造绿色科技新优势 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政策,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
连云港高新区:多维发力护航企业... 近日,位于连云港高新区的江苏源泰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圆壁测量仪,成为全球第...
阿里千问APP公测 与Chat... 本报讯 (记者梁傲男)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当天,...
广州南沙厚植新兴产业发展沃土 本报记者 胡 健 王云娜 可入海下3000米,作业精度达厘米级……位于广东广州市南沙区的深海智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