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喊出"2026年载人绕月"时,全球航天界便觉察到异样。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2026财年预算仅188亿美元,较前年暴跌25%,创历史最大削减幅度。经费吃紧、技术存疑之下,达菲却大肆炒作"击败中国",甚至将中国舰载机试飞视频与登月计划强行关联。这种偏执竞争心态,是技术自信缺失,还是政治操弄的狂欢?太空探索沦为地缘政治角力场,人类探索宇宙的初心是否已被异化?
预算分配的畸形,暴露出美国航天战略的扭曲。2026年预算削减致近半科学项目终止,已发射探测器被迫放弃维护,哈勃望远镜继任者也面临搁浅。但载人登月与火星项目经费却逆势增长12%,“拆东墙补西墙”的运作模式,尽显航天政策沦为政治博弈筹码的窘态。
更荒诞的是,NASA在技术未成熟时便提前选拔“火星宇航员”,这种“先画饼后造船”的急功近利,与阿波罗计划“十年磨一剑”的严谨形成鲜明反差。
技术风险与政治压力的双重夹击,让NASA陷入危险博弈。阿尔忒弥斯计划采用的分段运输方案,虽能降低火箭运力成本,但对接风险较阿波罗计划高出300%。2023年“天鹅座”货运飞船对接失败,已敲响警钟。而达菲“不能让安全成为进取障碍”的表态,更暴露出为赶进度可能牺牲安全性的隐患。这种“赌徒心态”与航天工程“零失误”的要求背道而驰,将宇航员生命置于政治博弈的赌桌之上。
中美航天发展路径的差异,更凸显美国战略的扭曲。中国稳步推进“嫦娥”工程,2023年卫星完成地球同步轨道在轨加油,提升任务可靠性。反观美国,“星舰”火箭两次试飞均告失败,技术成熟度远未达载人标准。
从阿波罗计划辉煌到阿尔忒弥斯仓促,美国航天正经历从技术驱动到政治驱动的异化。预算削减与技术风险双重夹击,政治操弄凌驾科学规律之上,这场“击败中国”的太空竞赛,终可能沦为危险赌局。唯有回归科学本质,方能实现“踏月追星”的人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