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浙江宁波走访了解到,当地正在深入推进一场专项行动:创造条件、打破壁垒,遴选数百名科研人员和企业高管,作为“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扎到车间、实验室,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科技副总”推动新技术应用,帮助制造企业解决具体问题、迭代生产方式、跟上市场节奏,也在生产一线了解具体情况,指引科研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产业教授”登上讲台与大学生面对面,促进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利校利企。
作为中国制造“单项冠军之城”,宁波在制造业细分领域中的科技型领军企业超过100家,数量领跑全国。这背后,离不开当地接续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想方设法让知识与产业拉近距离、直接对话。
事实上,科研突破和产业发展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萌发之时,背后就有许多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身影。近年来,浙江大学校友融通专业所学与市场所需,执掌300多家上市公司,折射出科技与产业良性循环的强劲动力。
应该认识到,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有着广泛需求,而诸多前沿科技突破同样来源于产业需求的反向驱动。推动科研工作更加贴近产业,有效缓解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则显得更加迫切。
让车间与实验室同频共振。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一进程中,“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的创新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一方面,应持续完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机制,包括建立更加灵活的评价机制,让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不再为论文、职称所困,能够全心投入应用研究;构建长效的合作平台,推动形成稳定的产学研联盟,让合作从零散的“点对点”升级为系统的“面对面”;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知识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激发各方持续参与的动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扩展创新生态。从细处着力,支持中小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服务,允许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共组创新团队、共同培养人才等,全面贯通科技与产业这两大科创资源。 (本报评论员方问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