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脑机接口概念股集体上扬。截至收盘泰和科技(300801.SZ)、爱朋医疗(300753.SZ)涨超8%,创新医疗(002173.SZ)、博拓生物(688767.SH)、翔宇医疗(688626.SH)等纷纷跟涨。
消息面上,11月11日,由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植入式无线脑机接口系统”目前已正式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这是国内首个进入该“绿色通道”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产业化进程迈出了从临床验证到市场准入的关键一步。
根据阶梯医疗早前公布的计划,在完成前瞻性临床试验后,该公司将启动更大规模的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其产品有望在2028年左右正式获批上市,为高位截瘫、渐冻症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从全球视野来看,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源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如今,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我国发展脑机接口产业具有多重优势。
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继“十四五”规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点前沿科技项目之后,“脑机接口”首次被明确列为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之一,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此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YY/T1987—2025《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这是我国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行业的首个技术标准,为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监管提供了权威、统一的通用语言和关键依据,是脑机接口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的标志性事件。
技术层面,国产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多项目临床研究加速落地。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为侵入式(如植入芯片)、非侵入式(如EEG头戴设备)和半侵入式(如皮层电极)三大类。由于大脑的信息的收发是通过神经元来完成的,所以脑机接口需要通过“传感器”来监听神经元的活动,而传感器(神经电极)距离神经元越近,信号的清晰度就会越高。
目前,众多的脑机接口企业都开始将系统集成的脑机接口转化为集成度更高、体积更小(可以完全植入到人的大脑中,对大脑的潜在损伤风险也更低)、更高通量(可以实时采集到人大量神经信号)、功耗更低(可以更长时间保留在人脑内进行工作)的脑机接口芯片。
此外,6G技术的加速研发将显著提升脑机接口的实时性、场景拓展能力与产业化效率,推动其从实验室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跃迁,尤其在医疗康复、工业控制等场景形成协同突破。
市场层面,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脑机接口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32亿元,年增长率为18.8%。
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力争到2030年后,力争到2030年后,将上海脑机接口的产业规模从目前的10亿元左右提升到百亿甚至千亿量级。
值得关注的是,脑机接口商业化进程加速正面临着技术伦理与市场准入的双重挑战。短期看,需优先建立动态伦理审查机制和加速临床试验审批;长期则需推动全球监管标准协同,降低技术滥用风险。
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A股脑机接口板块一共有46家上市公司。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截至11月12日收盘,41家公司股价出现上涨。其中,世纪华通、创新医疗、汉威科技、泰和科技4家公司年内股价已经成功实现翻倍。
博拓生物长期专注于POCT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即时检测领域的深度创新与全球化发展,构建了覆盖诊断试剂、智能仪器及核心生物原料的全产业链体系。
根据公司2025年6月25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公司近期通过子公司杭州博肽智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了杭州青石永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石永隽”),公司投后占比5%。青石永隽是由浙江大学侵入式脑机接口团队创办成立,是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户于公司所处的未来科技城研发高地。
博拓生物此次投资是基于对脑机接口未来市场前景以及浙大研发团队的深度分析做出的,是在大医疗器械赛道上,探索由诊断向诊疗一体化前沿技术迈进的重要尝试,后续公司将持续跟进该公司的投后进展,积极推进相关合作。
青石永隽依托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双方共建“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目前已构建了产品研发所必须的“器械生产GMP/微纳车间”,“动物实验室”,“临床实验室”和“软件开发”四大平台,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申报项目,实现了研究院前期成果优先转化,实验室成果共享的长期合作模式。
据悉,该公司的首款产品面向全球3亿抑郁症患者中近30%的难治性重症抑郁患者,通过装备AI算法的三类有源植入医疗器械,为患者提供因人、因病、因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手术方式将电极植入患者大脑皮层,接触脑组织传递神经信号,通过植入式脑深部神经刺激(DBS)精准刺激靶点进而达到重大疾病的治疗目的。
目前,上述疗法已进入科研性临床试验阶段,第一例抑郁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临床诊断结果为康复,停止治疗后并未出现反复,治疗效果显著,其他临床病例也正在进行。青石永隽规划该类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如进展顺利将在2029年获批,预计2030年可上市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