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金宇
图源:视觉中国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标签化”现象并不陌生。“安卓人”“普信男”“凤凰男”“外五县瑜伽裤”……不管是性别、身份,还是地域、阶层,在社交媒体上,各种“标签”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分类方式,而是逐渐演变为放大隔阂、伤害彼此、制造对立的符号。
公众对于此类现象的反感和厌恶由来已久,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标签化”的趋势非但未能得到遏制,反而在当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心理学层面上讲,“贴标签”的行为符合便捷式判断——虽然“普信男”“凤凰男”等标签太过于粗糙,但它们又确实能够把复杂对象简单化,方便一个人将认识对象“归类”。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也助推了这种趋势的蔓延和流行。因为说白了,“贴标签”的本质就是一种歧视行为,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同,但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用户躲在了一张由符号构成的“面具”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用键盘表达出了心中的恶意。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社交媒体上对于一个话题理性、客观的讨论可能没有多少人关心,而“贴标签”造成的各种争议话题却可能给平台带来可观的热度。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在加强监管,但许多平台仍然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徘徊不定。
然而,如果不及时遏制“贴标签”,其造成的恶果或许最终也将危及平台自身的正常运营。因为,“贴标签”的恶劣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口水仗,更在于对各种群体的“固化认识”。长此以往,广大用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迫站队,加入到争吵和谩骂的行列中去;要么保持沉默,从此闭嘴,不再发声。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最终的结果都是“劣币驱逐良币”,只会让平台失去更多优质的用户和内容。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光从道德层面上谴责“标签化”现象,恐怕不能解决问题。从技术上来说,标签是为算法服务的,只要算法机制还存在,我们就很难完全拒绝“标签”——就好像我们在注册每一个社交媒体的账号时,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喜爱的明星。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改变算法的评价机制入手。因为“标签化”现象最根本的缺陷,就是人只和数据连接在一起,没有能和他人形成直接的互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自信,就一定是“普信男”吗?一个人从家乡脱颖而出,就一定是“凤凰男”吗?这可能是算法提供的答案,但事实是,没有直接的交流和相处,我们又如何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打破过去单一、粗糙的评价机制——不仅每个个体都应该拥有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权利,每个个体得到的评价也应该来自于多元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在算法机制中加入更多人文色彩,也让更多人文研究者参与到算法的开发与应用中去。
科技当然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如果当下的算法机制完全屈服于工具理性的原则,那么“标签化”现象就必然会继续困扰广大用户。抛弃技术与人文之间非此即彼的思维,让算法也拥有“人文精神”,恐怕是这个算法时代人类必须进行的自我升级。平台也应该看到,没有清朗的网络空间,就不可能真正留住优质用户,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