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睿是个链接能力很强的人。
作为一名科技领域思考者和践行者,叶毓睿在闲暇时创办了一个在线直播对话栏目“燕园叶话”,将头脑中的前沿技术、行业挑战与未来构想,串联成一条条可落地、可感知的趋势脉络,至今已经持续了120多期。
一位“燕园叶话”的嘉宾聊起叶毓睿的“链接”能力,比喻他其实更像个“超导体”——这个称呼藏着对叶毓睿价值的精准注解:既能像超导体般无损耗传导多元理念,又能以超级的洞察力,在技术浪潮中为行业解析可能路径。
对“超导体”这个标签,大家深以为然。
从“弥补遗憾”到“思想枢纽”:燕园叶话的生长逻辑
燕园叶话在2023年1月1日开播了第一期。当时,叶毓睿的初衷很朴素——“补个遗憾”。这个遗憾源于他每每翻看自己写的《元宇宙十大技术》,总觉得“差点意思”:书中关于元宇宙算力落地、AI与元宇宙协同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深挖,或者扩展,尤其是参与编写的作者们有很多真才实学,难以在几页纸里展现。而在平时约行业大咖聊天中,轻松氛围里大家并不习惯深聊核心技术;想让更多人理解元宇宙,却缺乏能让专业内容淋漓尽致分享的平台。
叶毓睿和他的《元宇宙十大技术》
“单独交流有局限,不如自己搭个平台。”抱着这份执念,燕园叶话诞生了。叶毓睿最初设定的路线,是对照《元宇宙十大技术》里的十大技术邀请嘉宾,逐个攻克认知盲区——聊算力就请做软硬件融合的专家,或者请牛津大学做边缘计算的博士,谈存储就找GPU存储专家;聊区块链就请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肖风老师,每一期都瞄准“把一个技术点讲透”。
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个“小众技术分享会”渐渐长出新模样:做教育的人分享“元宇宙如何与教育结合”,搞农业的人好奇“AI怎么助力高产西红柿”,做医疗的人关心“AI如何完成医疗的数据治理”……叶毓睿索性放开边界,让燕园叶话从“元宇宙专场”,变成了涵盖系统科技、教育和各行各业的“前沿思想碰撞场”。
如今的燕园叶话早已不是简单的线上聊天:不少位专家把这里当作观点“首发地”,因为“能遇到真正懂技术的听众”;聊Sora视频大模型那期,单场观看量突破4万,不少人说第一次看懂了AIGC视频的潜在威力……
更可贵的是,它还成了“活的资源库”。去年一家央企的某部门要做AI培训,叶毓睿两天就匹配好嘉宾:讲“AI+办公”的专家帮员工提效,讲“AI+科研”的学者教研究员用AI做数据分析,讲“AI+编程”的老师解决技术团队难题——4个半天的定制化培训,精准命中需求。
叶毓睿说,燕园叶话是他触摸世界的窗口:透过它,自己能站在产业前沿;透过它,更多人能找到技术共鸣与合作机会。
前沿领域的“双栖探索者”:元宇宙里见趋势,AI中寻落地
与叶毓睿接触多了,会发现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既能像学者般提前瞻性观点,又能像实践者般盯“技术怎么落地”——这种“双栖能力”,在元宇宙和AI领域尤为突出。
聊元宇宙和智能体时,他常提起2022年在书中开篇写下的“万物皆智能体(一切皆计算机)”。他解释说,这是智能生命体(有机物)让某个物件(无机物)“有思想”,让它具备感知、计算,甚至主动调节外界环境的能力。比如,一栋智能楼宇能够实时感知温湿度、光照与人流密度,自动调整空调与照明,实现节能与舒适的平衡;在能耗异常时,它还能主动通知维护系统并协同优化能源分配。
这正是从“感知世界”到“影响世界”的跃迁——智能体不再是被控制的工具,而成为能与环境互动、能自我优化的“数字生命”。他还给元宇宙总结“三维密码”:多维化、共创化、互信化。其中共创化是核心:“如果元宇宙只是让你躺着看画面,和看电视有啥区别?真正有吸引力的元宇宙,是你能互动和参与改变结果。”比如有人可以借助VR设备在元宇宙做三维画,画得好就能开“线上画展”;有人可以构建“城市共创元宇宙”,让市民、规划师与AI一起在虚拟空间中设计街区与绿地布局,实时模拟交通与能耗,再将每次方案调整记录在链上。这些都是元宇宙的未来方向。“元宇宙初期肯定是娱乐为主,但就像移动互联网,最早大家只用来玩游戏、看小说,后来不也成了办公、支付的刚需工具?”这份判断里,藏着对技术规律的通透理解。
如果说元宇宙探索是“理想主义”,那他在AI领域的实践就满是“落地场景”。Deepseek R1出来后,经过和燕园叶话的各位AI专家一起探讨,他提出了AI的6层培训体系框架:从基础的“认知层”(知道AI能做什么),到“工具层”(比如用AI写方案),再到工程层、知识层、优化层,最后到“治理层”(筛选高质量数据训练模型)——每一层都瞄准“让AI真正能用起来”。
这套体系很快引起几家上市企业的兴趣。太多的企业想做AI赋能却不知从哪下手,这个框架像“路线图”,一下理清了演进的可能路径。
叶毓睿还擅长从案例里“挖规律”:医疗AI专家高志做的“胃癌私有化大模型”,用2000万条病患数据做后训练,2024年3月到12月完成初步的模型蒸馏,和Deepseek蒸馏R1几乎同步; ;北大杨仝团队做的“手机端大模型”,能让AI离线运行,现在已经和国内手机巨头合作——这些案例让他确定:“AI不是‘分层过日子’,必须要从应用到基础架构端到端打通。从业者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否则连对话资格都没有。”
直面技术与社会的碰撞:“人字形”结构预判与科技平权思考
比起单纯聊技术,叶毓睿更愿深入“技术背后的人”——AI可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其中“人字形”人才结构的预判,尤为引人深思。
“未来的人才分布可能不是橄榄型,而是人字形。”,在一次燕园叶话分享中,他这样解释:顶尖人才会率先拥抱AI,用技术放大自身能力,吃掉原本属于中间层的红利;而大量普通人可能因跟不上技术迭代,落在底层,中间层则会逐渐萎缩。
他举过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比如某个垂类领域,顶级的KOL如果时间冲突,可以安排数字分身去讲课,甲方可能更愿意请成本低、效率高的顶级专家的数字分身,而不选择能线下演讲一般专家——类似情况会在很多领域重演,最终形成‘顶尖少、中间薄、底层厚’的人字形结构”,换句话说,我们可能见到不少中产阶级下沉的情况。
不过,叶毓睿认为大家也没必要就此感到焦虑。将来,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全民基本收入”(UBI),提供免费网络和基础AI工具:“至少要保障大家的吃穿、上网需求,让每个人都有接触技术的机会,而不是被彻底甩在后面。”另一方面,元宇宙能成为“缓冲带”与“新机会场”——有人开始在元宇宙中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他们在虚拟空间里组织社群、建设经济体、培育数字品牌,与AI协作生产内容、艺术与知识,让虚拟与现实相互滋养。对他们而言,元宇宙不只是消费空间,更是生产力与意义的源头;它既是新的供给体系,也是人类创造力重新安放的地方。“技术带来的问题,或许能靠技术衍生的新场景解决”。
在他看来,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平权”,就像印刷术打破了宗教对知识的垄断,AI和元宇宙也会成为“缩小差距的工具”,而非“扩大差距的壁垒”。“现在AI算力成本越来越低,两年前100万个token的价格,现在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未来甚至会几乎免费。”他说,当算力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得,大量开发者能基于超低成本的算力做创新,最终受益的会是每一个普通人。
他还提到自己观察到的“技术平权案例”:有中学老师带领学生用元宇宙游戏讲消化科学,全球有700万下载量;没编程基础的人或者中学生,通过“8小时Deepseek实战营”做出可赚钱的微信小程序——“这些案例证明,只要给普通人接触技术的机会,他们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不止于“观察者”:链接资源,预判未来的“超导体”
作为科技领域的观察者,叶毓睿在趋势判断上的“快人一步”总能让人震惊。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刚发布,6天后他就写文章说,“未来,人类比AI强的地方,是会提好的问题”。当时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但现在再看:同样用AI辅助写作,有人只会问“写一篇报告”,有人却能精准说“写一篇关于工业软件卡脖子的报告,含3个案例和2个解决方案”——后者成果质量往往是前者的10倍。
他还能够关注到“别人没注意的细节”:在2020年7月27日撰写文章《警惕美国或将锚定比特币、巩固或扩大其美元霸权》,又在2024年12月在燕园叶话分享“比特币战略储备”和“稳定币”,并提出要引起警惕。解读新质生产力,他提出资源有限,“抓大放小(聚焦高科技卡脖子领域)”时,不仅讲政策逻辑,还给投资建议:“关注AI、半导体等卡脖子龙头股,大跌时买入做长期投资。”而他自己用这个逻辑投资,收益不错——这份“实战成绩”让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这或许是因为叶毓睿的人脉网络里,藏着不少“关键角色”。区块链领域的元道是首个将“Blockchain”译为“区块链”、“Token”译为“通证”的人;Web3领域的蔡剑晖,把西甲俱乐部引进中国,并结合Web3,打造了“西足链”。除此之外,叶毓睿帮一些燕园叶话嘉宾对接了合作资源——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都通过他形成了链接。
从写《元宇宙十大技术》到办燕园叶话,从搭AI培训体系到参与元宇宙算力标准,叶毓睿像一枚“超导体”:一边传导前沿技术的温度,一边链接现在与未来。在元宇宙与AI的浪潮里,他或许不是最懂技术的人,但始终是那个“让技术更有价值、让更多人受益于技术”的“高速连接器”——而这份“超导力”,正是智体文明所需的能量场。(文/柳绪纲)
编辑:柯欣
审核:彭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