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孟培嘉)“中国电池产业已跨越‘从无到有’的规模扩张阶段,迈入‘从有到优’的价值创造新周期。但我们要认识到,新能源电池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近日举行的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
站在技术创新百花齐放与市场生态重构的交汇处,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打破当前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此次论坛上,多位业界人士与行业专家进行了观点分享。
当前,钠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竞相突破,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其中,钠电池率先实现批量应用,半固态电池紧随其后,逐步量产装车、商用,而被视为终极方案的全固态电池,其研发也已迈入关键阶段,形成了梯队分明的局面。
“全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与宽温域应用等显著优势,被行业称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理想形态。”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预测,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降本量产,2030年全固态电池需求量有望达到156GWh。
“固态电池的量产需要分阶段实现质量、成本、交付三方面的达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中心主任张涛分析,短期通过固液混合电池过渡,在高端市场验证质量优势;中期依托材料和界面的多元融合跨路径创新,干法工艺和产能提升将成本拉至可接受区间;长期则确立生产体制,重构产业链,实现稳定交付,完成全固态电池替代并持续升级迭代。
对于钠离子电池,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认为,其当前正迎来发展窗口期。“钠电池规模化后成本预计低于锂电30%,成本优势显著;国内低速电动车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4.2亿辆、2024年销量约5900万辆,庞大的市场基数与周期性置换需求,为钠电池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他表示,当前低速电动车市场面临着安全隐患突出、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低温性能差、使用成本高等痛点,而钠电池的本征安全、宽温域等特性恰好精准匹配需求。
“经过这一轮洗牌,行业的价值锚点应该定在哪里?”在雄韬股份副总裁兼CTO陈宏看来,产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价值,安全可靠的信任价值,以及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价值。而这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力。
“随着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迭代,硫化物体系成为主流商业化电解质方向,硅基、锂金属等高性能负极材料也逐步成为固态电池首选。但在集流体领域,传统铜箔因硫化物腐蚀、高温热压制备过程氧化、锂金属硅碳负极应力破坏等因素无法应用在硫化物基固态电池中。”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吴大贝表示,基于此,公司针对固态电池应用场景量身打造NL-FN镀镍合金箔。产品通过构建均匀致密的镍合金镀层,实现了超强耐腐蚀性能、优异耐高温与机械强度、导电性与适配性平衡可控三大关键性能的突破。
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勇表示,从头部电池企业的动向来看,2025年随着超充电池概念的兴起,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充放电效率、寿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配套电池市场需求,隔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对厚度、强度、循环、使用寿命以及整体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