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昆明成立。在中国教育史上,“西南联大”犹如一座丰碑,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痛苦记忆和顽强的意志,更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遗产,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
七七事变后,不到一个月,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为了保存文化的火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旅。最初,他们抵达长沙,但不久后又因战火的蔓延被迫迁往昆明。
三所大学分成三路,水陆并进。第一路通过海路前往越南,第二路则从广西出发经过越南,第三路则由剩余的男同学组成步行团,翻越山岭,徒步行进三千二百公里,穿越湘、黔、滇三省。
西迁路上的盘山路
为了逃避空袭,他们忍受饥饿,每天步行数十公里。即使生病,脚上的水泡一个个破裂流血,他们也不敢停下片刻。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长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师生们终于全部抵达昆明。
联大师生到达昆明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间,西南联大也坚守了八年。尽管这段时间短暂,但学校始终保持着教学活动,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超许多大学数十年的成就。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以及数百位人文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如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李政道、何兆武、邹承鲁、汪曾祺、许渊冲等。
然而,与教育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学校的物质条件极为匮乏。教室用瓦片和茅草遮挡雨水,宿舍里晚上满是虫子,还有日军昼夜不停的空袭威胁……
西南联大校舍
尽管校舍简陋肮脏,但大师们的身影却随处可见: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朱光潜、朱自清、周培源、傅斯年、吴晗、冯友兰、费孝通、陈省身、赵忠尧、吴有训、赵九章、汤用彤等人。
这些西南联大的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坚韧不拔、不拘一格的文人风范。他们在学术上享有极大的自由,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完全由自己决定。师生之间的争论成为常态,老师们之间也常常同开一门课,凭借学识争夺学生的青睐。例如,钱穆与吴晗共同讲授《中国通史》,闻一多与罗庸同台讲解《楚辞》。陈寅恪则同时教授历史与文学;华罗庚在牛棚中熬夜批改作业,顺便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费孝通在课堂上教授社会学,课余时间则在街头卖大碗茶以筹集资金建设学校……
这些大师的风范和学识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翻译大师许渊冲在70多年后仍然怀念自己在西南联大的经历,他表示:“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文课程。”
著名作家马识途在百岁高龄时依然铭记恩师唐兰上课的情景,并在2021年以107岁的高龄撰写并出版了纪念唐兰先生古文字课程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他感慨道:“这或许可以算是对七十多年前西南联大诸位大师谆谆教诲的深情回馈!”
如今,随着历史的推移,那些伟大的大师们已经不再,而他们的学生和新一代的杰出人物也在近年逐渐离世。然而,一个时代的消逝,不仅仅是人的离去,更是整整一代思想与精神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