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发布日益临近之际,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宣布,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首条生产线,已在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工厂投入运行,并计划于2026年启用一条大规模的第三代产品生产线。
与此同时,特斯拉还表示,正在内部设施和办公场所测试Optimus人形机器人,用于日常任务。据该公司称,其最终目标是将每台机器人的生产成本降至2万美元——这一价格将使全球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的人形机器人变得相对亲民。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是马斯克宣称将“消除贫困”的核心战略产品,计划未来十年销售100万台,以此来实现全球生产力革命,Optimus机器人最新技术迭代与量产进度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最近几周一直有消息人士表示,特斯拉从中国供应商处下达了一笔规模异常庞大的线性执行器(机器人关节的关键部件)订单。该订单表明,特斯拉已完成Optimus V3型号机器人的最终设计阶段,并正为量产做准备。中国产业界的消息显示,长期以来被视为工程瓶颈的机器人“手部”问题已成功解决,现在新一代手部设计已经能够实现更精准、更精细的动作。
与此同时,特斯拉最新发布的一段视频再次引发网络热议:视频中,机器人正在进行功夫动作演练和实时平衡训练,包括在被人推搡后迅速调整姿态并完全恢复平衡而不摔倒。这一演示凸显了其在速度、平衡性和协调性方面的显著进步,标志着机器人系统已从加速实验阶段迈向实时自主控制阶段。
Optimus机器人的核心是一组摄像头和传感器阵列,可生成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使其能够识别物体与人员,并在复杂环境中自如移动。同时,特斯拉的人工智能系统——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积累的海量经验——能将“拿起这个箱子”或“把工具放到架子上”等简单指令,转化为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包括重量估算、抓握规划、平衡控制和各个关节之间的协同配合。
在机械结构方面,新一代Optimus机器人采用更轻量化的框架,使其能够在长时间内持续搬运中等重量负荷而不会疲劳。紧凑型电动关节由高密度执行器系统和先进压力传感器驱动,即使在湿滑地面上也能保持灵活性与稳定性。特斯拉计划让Optimus机器人能够长时间连续运行还不出现过热现象——这是该机器人工业应用的关键要求。
目前一个关键的未解问题是:与人类工人相比,该机器人在效率和耐久性方面表现如何?据估算,特斯拉需证明机器人能够全天工作而无需充电或发生故障,且维护简单、成本低廉。该公司预计将在正式商业化之前,先在其自有制造工厂内部署这些机器人,以收集数据并持续优化性能。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并未坐等观望:美国Figure AI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已开始在汽车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并推动运动能力与语言理解的融合;机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s在俄勒冈州运营着一条用于物流的双足机器人生产线;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Apptronik公司则正在测试其Apollo型号。
在中国,机器人竞争同样激烈:蚂蚁集团近期发布了旗下灵波科技首款人形机器人Robbyant-R1,可完成烹饪和送餐任务。
美国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在所有竞争者中拥有显著优势——它集成了先进的AI技术、源自自动驾驶车辆的丰富摄像头与传感器经验,以及庞大的自有制造基础设施。埃隆·马斯克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愿景:“制造能完成任何重复性、危险性或单纯枯燥任务的机器人。”他表示,特斯拉公司的目标是将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美元左右——大致相当于一辆小型汽车的价格。
特斯拉首批Optimus机器人预计将于2026年面世,初期仅限内部使用及面向大型工业企业。未来,如果其稳定性和耐用性得到验证,消费级型号有望进入普通家庭,协助完成叠衣服、打扫卫生或照护老人等日常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