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链投融资全流程:法律风险与双方的应对智慧
创始人
2025-11-14 20:01:25

——写给站在时代浪潮中的投资人与创业者

撰文: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李章虎律师及团队

引言:当资本遇见人工智能,风口之外还有风暴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互联网让我们习惯了“疯狂扩张”,那么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会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一句老话:技术越强,风险越大;机会越大,责任越重。

我在做律师的这些年里,见过太多创业者提着模型权重来谈融资,也见过太多投资人拿着尽调清单追着项目跑。人工智能行业里没有完全的“纯技术项目”,每一个看似冰冷的模型背后都站着程序员、标注员、客户和监管者;每一笔投融资,本质上不是为了追逐风口,而是为了——把好技术做大的可能性从风险泥浆里“拔”出来。

对于投资人来说,AI 项目是你见到过最“难尽调”的行业;

对于融资方来说,这又是最“容易被误解”的行业。

于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既不是教条式法规汇编,也不是资本热潮下的盲目吹捧,而是把我真实看到的、听到的、处理过的案例和规律,汇成一篇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专业文章。

希望当你读完,会明白:

AI 投融资不仅是技术与资本的对话,而是人性、责任与未来的协商。

第一部分:AI 产业链的真实面貌——上游贵、中游难、下游险

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棵大树,上游是根,中游是干,下游是枝叶。

根扎不深,树干不稳,枝叶就会枯萎。

下面我用律师视角把产业链讲清楚。

一、上游:烧钱、烧脑、烧心的基础设施阶段

上游包括三大部分:算力、算法、数据。

(1)算力:AI 世界的“空气”

GPU、ASIC 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云平台……

这些东西既贵,又缺,还不断被出口管制、行业限制、供应链风险影响。

我见过创业者用一年时间只干了一件事:找算力。

也见过投资人因为“算力不稳定”直接否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团队。

算力不稳定,意味着模型训练不了;训练不了,就无法迭代;无法迭代,就无法商业化。

因此,投资 AI,看 PPT 不如看 GPU 数。

(2)算法:写在代码里的灵魂

算法框架、工具链、模型架构……

这些东西决定了项目的“未来天花板”。

算法的好坏不是用“快不快”“准不准”来判断,而是——

能不能证明“这就是你写的”?

能不能证明“你有权使用”?

能不能证明“你用它不会违法”?

这是所有监管任务的底线。

(3)数据:训练模型的粮食

数据是最敏感、最脆弱、最容易违法也最容易出大罚单的环节。

你不知道一个数据集是怎么来的,就永远不能确定:

会不会来自抓取?

会不会包含敏感数据?

会不会未经用户同意?

会不会触犯跨境规定?

会不会让你的模型“带毒”?

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判断数据合法性就是判断项目未来能否做大。

而对于融资方来说,数据是“压箱底的家底”,既不能乱用,也不能乱给。

二、中游:模型训练、推理与平台化能力——风险在脚下,价值在头顶

中游是 AI 行业的“心脏地带”,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领域。

(1)基础大模型:行业皇冠,但不便宜

大模型是行业的未来,但同时也是:

最花钱

最难监管

最难解释

最难确权

最容易被质疑侵权

我曾见过一个大模型企业,因训练数据来源不清,被监管叫停,估值一夜蒸发 70%。

一位投资人说:“投大模型,就是在投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金矿。”

我觉得形容得非常精准。

(2)垂直大模型:比通用模型更难

因为它直接面对:

医疗监管

金融监管

教育监管

公共安全监管

这些都是“红线密集区”,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3)MLOps 与模型平台工具链:沉默的价值载体

这是所有模型能活下来的基础。

但这部分常常被投资人忽略,也常常被融资方低估。

谁能掌握平台,谁就掌握生态;

谁能掌握生态,谁就掌握行业。

三、下游:AI 应用与场景落地——离用户越近,风险越高

下游的最大特点就是:

出问题最快、最直接、最难解释。

比如:

AI 自动驾驶撞人

AI 医疗误诊

AI 金融评分歧视

AI 文案输出侵权

AI 图像生成违法内容

每一个都不是小事情。

对于投资人来说,下游是判断项目落地能力的试金石。

对于融资方来说,下游是资金、责任、声誉最敏感的环节。

第二部分:AI 投融资全流程法律风险——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双重“暗关卡”

我常说:

AI 项目的尽调,是所有行业里最像“考古”的事情。

因为你要从数据、代码、模型里“挖”风险。

而融资方要把藏在深处的技术价值“挖”给投资人看。

下面我会把所有前述内容整合成“投融资全流程”,并加入律师的一定真实经验,以结构化方式呈现。

阶段一:项目筛选与投资决策前(Pre-Investment)

——第一道“看不见却挡不住”的风险关

在所有投融资阶段里,我认为最容易被忽视、却最能改变命运的,是这一阶段。

因为这是“要不要继续看下去”的判断阶段。

一句话形容:

这个阶段,投资人看的是方向和底牌;

创业者展示的是理想和体面。

我见过很多项目,甚至没走到尽调,就结束了。

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因为“信息模糊”本身就是风险。

(一)投资人的真实顾虑:三件事决定你值不值得看下去

1. “技术是不是真的?”——AI 行业最大的不信任点

投资人不会轻易说出口,但他们心里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

你现在展示给我的,是不是模型真实能力?

为什么?

因为 AI 行业 DEMO 作假的成本太低。

我见过创业者用下面方式“美化展示”:

使用“预先算好的结果当成实时输出”

用“人工标注的完美答案”作为模型预测

临时租几十张 GPU,制造“训练能力强”的假象

使用“极度理想的数据集”来提高准确率

他们不是坏,只是太想活下去。

但投资人不是看不懂的人,他们只是没说破。

所以这类“美化”往往导致最悲伤的结果:

投资人既不投你,也不提醒你。

你以为是行业冷淡,其实是技术透不过光。

2. “数据来自哪儿?”——AI 行业最敏感的灵魂拷问

这是目前所有投资机构都最害怕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一个“数据不合法”的判断,可能意味着:

模型要全部重训

用过去 6 个月的工作全部被推翻

已经签的商业合同无法履行

企业要被监管处罚

甚至出现刑事风险

更糟的是:

你不懂数据,不代表你没违法。

创业者常说:“这数据网上都有啊。”

但网上的,不代表能用。

投资人会想:

“如果你连数据的权利都不确定,我怎么敢投?”

3. “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比技术更难判断的东西

我见过太多“技术型创始人”,讲技术的时候眉飞色舞;

但讲团队的时候沉默;

讲商业化的时候犹豫;

讲管理的时候苦笑。

投资人会发现:

技术创始人强,但团队弱

产品强,但商业弱

理想强,但落地弱

尤其是 AI 行业,有一个残酷规律:

模型不是最难的,团队稳定才是最难的。

所以投资人在项目筛选阶段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投的是团队,不是技术。”

(二)融资方在这一阶段的三大恐惧:

创业者看似强大,但在这个阶段其实最脆弱。

1. “怕讲太多泄露技术,讲太少又显得弱”

我见过很多创始人有这样的痛苦:

技术讲多了 → 怕被人学走

技术讲少了 → 投资人可能觉得你“没货”

数据讲多了 → 怕暴露隐私问题

数据讲少了 → 投资人怀疑合法性

所以很多创业者在路演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状态:

明明很强,却讲得很保守;

明明很努力,却显得不自信。

这不是表达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心理防御。

2. “怕被投资人误解”

很多投资人不懂技术,不懂模型,不懂数据收入,不懂训练成本。

而创业者往往不懂怎么讲资本语言。

例如:

投资人问:

“你们的训练成本是多少?”

创业者说:

“我们买了多少张卡、多少节点、多久训练……”

投资人直接懵:

他说的是钱吗?

再比如:

投资人问:

“未来怎么赚钱?”

创业者说:

“我们未来会开放 API、做生态、做平台策略……”

投资人又懵:

这是商业模式吗?

于是,误解累积,信任下降。

3. “怕在第一分钟就被否决”

创业者最怕的是:

自己讲得不够好

投资人听得不够懂

还没开始尽调,就结束了

所以我经常对创业者说:

“第一阶段不是你证明你很强,

而是让对方看到你值得继续聊。”

阶段二:法律尽调与技术审查(Legal DD & Tech DD)

——一场双方都紧张、都害怕、都需要理解的“深度对话”**

这一阶段,是项目能否进入签约阶段的分水岭。

我常说:

普通行业的尽调是翻文件;

AI 行业的尽调是“做手术”。

因为你要从:

数据

代码

模型

算力

API

架构

合同

隐私政策

算法日志

行业规定

等几十个维度挖“隐性风险”。

难怪很多创业者直呼:

“尽调比融资还要命。”

下面我从双方视角讲清楚:

为什么这阶段这么关键,这阶段的风险如何拆解。

(一)投资人视角:六大风险点必须逐条“掀盖子”

1. 数据合法性链条不清(最危险的红灯)

投资人会检查:

数据怎么来的?

是否有授权?

是否有合同?

是否脱敏?

是否跨境?

是否含敏感数据?

数据不清,就是项目不清。

我见过一家企业用“公开抓取数据集”训练模型,结果被监管要求删除,并罚款。

投资人评价:

“模型很强,但公司没未来。”

2. 算法与代码权属存疑

包括:

使用外包代码

使用前公司代码

使用开源代码但没按许可

实习生写核心模块却没转让权利

离职员工带走代码

许多争议在尽调前没有意识到,一旦被发现,投资人心里就会亮起“警戒灯”。

3. 模型训练数据不可验证

这是 AI 行业的“黑箱问题”。

创业者常说:

“我们训练了几十亿 tokens。”

投资人会问:

“这些 tokens 来自哪里?

是否包含未经授权的内容?”

如果创业者答不上来,投资人会直接打上问号。

4. 模型输出不可控(安全风险高)

投资人会问:

模型会不会产生错误内容?

会不会出现歧视?

是否有内容审核机制?

是否符合深度合成管理要求?

如果模型输出不受控,那未来商业客户一定会投诉、甚至起诉。

5. 商业模式合规性存疑

例如:

AI 医疗是否违法?

AI 金融是否需要牌照?

AI 法律咨询是否触犯红线?

AI 教育是否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规?

投资人最怕踩政策雷。

6. 团队稳定性不足

包括:

核心研发人员可能离职

无股权绑定

团队缺少制度

技术靠一个人撑着

研发流程不规范

投资人会想:

“如果一个人离职,产品是不是就不能更新了?”

这对投资人来说,是极度危险的信号。

(二)融资方视角:尽调中最痛的三件事

1. “是尽调,不是审判”——但很多创业者感觉被审判

创业者经常问我:

“律师,他们问我这是不是不信任我?”

我说:

“不是,这是他们承担责任的方式。”

但理解归理解,情绪归情绪。

因为尽调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在质疑:

你的合法性

你的能力

你的技术

你的诚信

其实“被怀疑”是这一阶段的本质。

2. 害怕泄露商业秘密

尽调常常会要求查看:

模型权重

训练集

架构图

隐式算子设计

开源协议使用情况

算法流程

推理引擎

创业者会担心:

“万一尽调完,他们不投了,还学走了怎么办?”

这是行业里真实存在的问题。

3. 审查强度太大,影响正常业务

创业者常常会被要求:

整理庞大文档

提供隐私政策

提供数据台账

提供算力账单

提供研发管理体系

这对本来就忙到没有时间睡觉的团队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阶段三:投资协议的攻守与博弈——每一个字都在决定未来

在 AI 项目中,投资协议不是一纸合同,而是未来三年的“命运契约”。

有些创业者看协议,看着看着就沉默了;

有些投资人看条款,看着看着就皱眉了。

为什么?

因为在 AI 领域里,协议条款不是“格式化法律术语”,而是:

责任的边界

风险的归属

未来融资的空间

技术权利的归宿

团队自由度的范围

我见过太多项目因为某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条款,在一年后的投后管理中出现巨大矛盾。

所以我想把这一段写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真实。

(一)投资人最在意的 8 类条款(每一条都关系生死)

投资人不是不讲情面,而是在承担未来的不可控风险。

下面每一类条款都有一个“潜台词”。

1. 数据合法性陈述与保证(R&W)

表面条款是:

融资方承诺用于训练的所有数据合法可用。

潜台词是:

我投资你,不是投资监管处罚。

投资人担心的是:

如果数据违法,整个模型可能要重训,商业合同要取消,监管可能介入。

我遇到过最危险的情况——

创业者使用“互联网公开采集的海量文本”,但其中包含了大量敏感信息和未经授权的新闻媒体内容。

结果如何?

模型很强,数据违法,项目被叫停。

2. 算法权属条款

表面条款:

所有代码、文档、模型权属均归公司所有。

潜台词:

你是不是从 GitHub 上随便拿代码拼出来的?

投资人最怕两类情况:

外包团队开发但没转让 IP

核心算法由前公司员工开发,存在权属争议

我见过一个项目因为算法权属不清,被前雇主起诉,后来本来 3 亿融资直接泡汤。

3. 开源协议风险条款

表面条款:

不得在核心模块中使用具有强传染性开源许可的代码。

潜台词:

别把未来上市的路堵死。

AI 行业里不懂开源协议的人太多,很多人以为“开源就是免费”。

不是的,开源是有条件的。

GPL、AGPL 等协议要求“衍生作品必须开源”。

如果创业者把这些代码放进核心产品中,未来被强制要求“公开全部代码”。

对投资人来说,这是灭顶之灾。

4. 模型输出责任归属条款

这是 AI 行业最典型、也是最人性化的矛盾点。

创业者说:

“模型输出我也控制不了,我怎么负责?”

投资人说:

“你控制不了,那监管找你怎么办?”

真实的法律是:

模型缺陷 ≠ AI 无责任。

律师能做的,就是设计“责任切割机制”,让双方都有合理边界。

5. 核心团队股权绑定与竞业限制

投资人要团队稳定,创业者要自由成长。

我见过一个创业者被投资人锁 3 年不准离职,后来被行业巨头挖走也走不了。

他告诉我一句话:

“原来创业不是自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团队稳定机制:

投资人担心“项目变空壳”

团队可能“一拿钱就走”

所以协议需要平衡人的自由与项目的稳定。

6. 技术资料披露与保密条款

投资人要信息透明,融资方要保住核心机密。

这是双方在尽调中最容易冲突的点。

我见过一些投资机构要求:

查看模型权重

查看训练集

查看推理架构

查看隐式算子

甚至复制代码到他们的服务器

创业者的表情立刻变成:

“你是要投我,还是要学我?”

7. 算力与云依赖风险条款

创业者常常忽略这件事:

如果算力托管在某大型云厂商,一旦价格上涨或出现政治风险,整个业务被“捏在别人手里”。

投资人非常害怕这种风险,所以会写入条款:

算力多源化

不得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

关键训练必须可迁移

8. 未来融资的反稀释条款

这是最常见的争议点:

投资人怕“下一轮被稀释到看不见”

创业者怕“被锁死”

最好的协议,是让双方都能继续前进,而不是互相绑架。

(二)融资方必须避免的 4 类“杀死未来”的条款

创业者第一次看投资协议,往往觉得:

“条款那么多,我都答应吧。”

但答应的后果可能是:

你用今天的生存换掉了明天的可能性。

下面 4 类条款尤其致命。

1. 绝对兜底责任(不要签)

任何写着:

“发生任何数据侵权由融资方承担全部责任。”

都不要签。

AI 是概率性系统,不存在“100% 不侵权”。

律师的建议是:

责任必须是“可控 + 可分配 + 可预期”。

2. 技术人员 3 年锁死(不要签)

如果团队人员被锁太久:

无法引入新的人才

核心员工失去激励

团队长期无法更新

这是严重影响企业成长的条款。

3. 限制企业未来授权和商业化(不要签)

例如:

投资人要求独家授权

限制企业为其他客户提供同类服务

限制企业未来出海或跨行业

这些条款会把企业锁在一个小角落里,无法扩张。

4. 高强度信息披露条款(不要签)

我见过某投资机构要求创业者:

每周提供代码提交记录

每月提供模型版本和训练日志

提供训练集分类表及标签配比

提供推理架构原型图

创业者当场沉默:

“你是投资我,还是要控制我?”

这些条款必须谈判,不然就是企业自毁壁垒。

阶段四:投后管理——AI 企业最真实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投融资文书签完,钱到账,并不代表你终于可以安心做研发。

相反——

投后阶段才是 AI 企业法律风险的“真正战场”。

因为这时:

你的产品开始真正面对用户

模型开始真正大规模上线

算法开始产生社会影响

行业监管开始介入

商业客户开始要求责任

市场开始要求可控性

我将投后风险分成六类,用真实语言讲清楚。

(一)模型输出侵权与错误责任(最高发风险)

模型可能会生成:

未授权图片

类似文学作品

未授权音乐

错误的医疗建议

不准确的投资意见

甚至虚构事实的文本(法律称为“AI 幻觉”)

用户往往不会怪自己,他们会怪:

AI

AI 的提供者

AI 的公司

投资 AI 的资本方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投资机构开始设置“AI 内容安全委员会”。

(二)算法歧视与公平性(监管最关注)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AI 可能会:

偏好某一类求职者

偏向有钱人

偏向某类发言

偏向某类人群数据

这些本身并不是模型“故意的”,但法律要求:

算法不能有歧视性效果。

投资人说:

“公平性不是道德要求,是生存要求。”

(三)跨境数据问题(最复杂的制度风险)

AI 企业常常使用海外云服务或训练集。

但这一动作可能触犯:

数据跨境安全评估

算法出口管制

国别监管条款

算力境外扩张限制

我见过一家 AI 企业因为从某国外云平台迁移数据,被认为“未经审批进行跨境传输”,罚了几十万。

(四)内容安全与深度合成管理(AIGC 企业的必考题)

监管要求:

必须标注 AI 生成

必须识别用户滥用

必须建立内容审核系统

必须防止虚假、有害信息扩散

创业者常说:

“我没有能力控制用户的输入。”

但监管会说:

“你必须为结果负责。”

(五)核心人员流失(最真实的企业痛苦)

AI 项目里,“人”是资产的一部分。

我见过一个项目,核心算法工程师离职后,公司花六个月都没有办法把模型更新。

投资人气愤,创业者无奈。

那一刻,我特别能体会“技术不是代码,而是人心”。

(六)与商业客户的法律责任纠纷(最常见的投后诉讼)

典型场景包括:

AI 医疗误诊

AI 金融错判

AI 质检漏检

AI 预测错误导致损失

AI 设计侵权

每一个案例,成本都不小。

所以合同里必须提前:

封顶赔偿

限制责任

写明“不构成法律意见或投资建议”

写明“AI 有概率性”

写明“客户需进行二次验证”

否则,一旦发生事故,AI 创业公司根本无法承担。

第三部分:双方视角对照的“风控地图”——风险与智慧的平衡

我一直觉得,在 AI 投融资中,投资人与创业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

一边提着火把,一边提着水桶,一起在黑暗中走路的人。

双方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信任的边界”。

下面我用一张对照表,把所有复杂内容整理成一张“人性化风控地图”。

双方风险与应对策略总表(极简却极实用)

风险类型

投资人最担心

创业者最担心

平衡机制(律师建议)

数据合法性

违法 → 模型废掉

给资料 → 商业秘密泄露

提供摘要 + 分级披露

算法权属

代码不是你的

要求过度披露源码

第三方代码审计

开源风险

GPL 污染项目

误解开源条款

开源扫描与合规清单

模型输出风险

投后被告

被要求绝对兜底

责任切割机制

团队稳定性

核心走人

被锁死 3 年

股权激励 + 竞业合理化

未来融资

被稀释

被限制扩张

合理优先权设计

算力风险

云厂商断供

迁移成本高

多云架构要求

内容安全

监管处罚

审查成本高

建立自动审核体系

第四部分:结语——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律不是规则,而是保护未来的围栏

我一直觉得,人工智能时代的投融资,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温度。

因为 AI 不只是技术,它是:

赋予普通人能力的工具

改变行业的力量

高风险系统

监管重点

也是对未来社会影响最大的科技之一

我见过投资人真诚关注模型安全;

也见过创业者因为监管压力失眠数月;

也见过双方因为一个条款陷入僵局,但心里都知道——

他们想要的不是胜负,而是前进。

所以,法律条款不是冷冰冰的束缚。

而是——

保护创新者继续创新,保护投资者继续投资,保护行业不被风险摧毁。

我想用一句话结束全文:

AI 投融资不仅仅是资本与技术的交易,而是人类对未来的共同承担。

每一个条款都不是阻碍创新,而是让创新走得更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公认好用的云手机有哪些?流畅运... 在2025年的云手机市场中,掌派云手机凭借其丰富的功能、超高的性价比和贴心的服务,成为众多用户心目中...
平高电气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平高电气(600312)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掌派云手机:2025年便宜好用... 在2025年的科技浪潮中,云手机已从新鲜概念蜕变为数字生活必备工具。无论是游戏玩家、多账号运营者,还...
李彦宏梭哈,百度全面开放 作者 | 刘广 编辑 | 魏晓 李彦宏不装了,摊牌了。 刚过去的百度世界大会上,不到2个小时内,百度...
原创 疑... 最近折叠屏圈的大新闻被小米稳稳拿捏了,继MIX Fold4之后,小米的下一代大折叠旗舰传来实锤级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