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卫星”的“小课堂”有了“新教案”
创始人
2025-11-16 10:41:34

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初冬时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热度丝毫不减。这里让怀揣航天梦的新生代获得专属赛道、乘风起航——哈工大小卫星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蓝图,强调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国家战略,正在这片科创沃土上化为生动实践。

走进小卫星班的课堂,一份特殊的“新教案”跃然纸上:学分在做“减法”,内容却在做“加法”;课堂搬进了卫星车间,授课教师增加了型号总师;评价学生不只看试卷分数,更要看“卫星能不能上天”。

前不久,2022级小卫星班班长姚尊皓和同学凭借“新体制细胞卫星项目”,自主创新卫星电磁仿真方法、探索巨型星座运维新架构,一举拿下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本科生创意组金奖。翻开他们的培养方案,毕业所需学分从过去的160余分缩减到了146分。

“减法”的背后,是为科研留出“加法”的空间。“新的培养方案省掉了以往课程里的重复内容,我们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科研与实践。”姚尊皓说。

课时减了,课堂的“含金量”却更高了。

“传统课程更新需要4年至6年,而我们的授课内容紧跟国家战略和技术突破。”哈工大航天学院副院长王小刚说,作为航天人才培养的“特区”,小卫星班自创办以来就打破常规,实行科教融合,导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保持快速迭代。

“一门《航天工程前沿技术》课,竟然有八位老师轮流来讲。”2023级小卫星班学生胡洋海对此印象深刻。从导弹技术到载人航天工程,从卫星发射到智能制导,“这种讲座式教学,既有校内导师,也有来自企业的工程总师,让我们一入学就触摸到航天前沿。”他说。

在小卫星班,最好的“教具”不是模型,而是真正要发射上天的卫星。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创新工场会集不同学科的本硕博学生,开创了我国高校学生自主研制微纳卫星的先河。由学生自主研发的“紫丁香三号”超扁平磁盘卫星,就将在不久后发射。

2024级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安康是小卫星班的第一届学生。他回忆,在参与“紫丁香三号”卫星结构设计时,一个零件发生了损坏,当时第一反应是“修修接着用。”但指导老师郭金生斩钉截铁:“必须换,上天的东西不能带一点隐患。”

“包容失败,但绝不容忍缺陷。”李安康说,这种对质量的敬畏,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在位于哈尔滨松北区的卫星车间,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冠骐至今记得参与“紫丁香三号”对接捕获机构研发的日夜。“一个人做了将近一年,从模型设计到地面试验,反复迭代。当看到自己设计的实物最终要‘上天’,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他说。

如今,这样的实践机会贯穿本科培养全过程:大一接触四足机器人等基础项目,大二搭建无人机控制平台,大三就可以深入参与导师课题组,接触前沿领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部署,我们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把科技前沿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培育敢想敢为、能打硬仗的青年人才。”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创新工场指导教师吴凡说。

“我们不只是教学生造卫星,更让他们在‘真科研’中成长,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说,眼下,越来越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4日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二十七届高交会开幕 本报深圳11月15日电 (记者程远州)11月14日,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
这届清华特奖机器人含量爆表!丘... 梦瑶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一年一度“神仙打架”的清华特奖,又到了揭榜名场...
原创 宇... 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信息显示,宇树科技已于2025年11月10日完成上市辅导工作,进入辅导验收阶段。 ...
用水变出电? “水制氢”应急电... 11月14日晚,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浦达锦绣里集装箱集市,一场静悄悄的能源变革悄然上演。一个看似普通的...
月球科研重大突破!嫦娥六号“土... 11月16日,国家航天局、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消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采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