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也会“生锈”?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首次发现晶质赤铁矿
创始人
2025-11-17 08:40:52

今天(11月16日),国家航天局、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消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采回的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月球样品,取得月球科学研究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地球由于富含水和氧气,极易形成三价铁的氧化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会生锈’,但是换在月球的环境下则截然不同。”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凌宗成教授说,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保护且缺乏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整体处于“还原环境”,缺少氧化作用的关键证据,特别是赤铁矿等高价态铁氧化物。

左图是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赤铁矿晶粒的高角度环形暗场像,右图是使用两种特征元素区分的铁氧化物(氧元素,品红色)颗粒和陨硫铁(硫元素,青色)颗粒的接触关系。(受访单位供图)

本次研究发现了月球也会“生锈”,且与地球上的“铁锈”并非“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凌宗成介绍,虽然月球赤铁矿的成分和地球上一样都是三氧化二铁,成因却存在明显差异,本次研究的赤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月球历史上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在大型撞击形成瞬时高氧逸度气相环境的同时,铁元素在高氧逸度环境中被氧化,可以使陨硫铁等矿物发生脱硫反应,经气相沉积过程形成微米级晶质赤铁矿颗粒。

值得关注的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为具有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该研究首次利用样品证实了在超还原背景下月球表面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揭示了月球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磁异常成因。

嫦娥六号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岩石质天体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为探索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独特场景。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此次突破性发现创造了前提。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

编辑:李芷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阿里下场抢AI超级流量入口了 作者 | 黄昱 编辑 | 王小娟 在过去三年的全球AI军备赛中,阿里巴巴的主要精力放在面向B端的AI...
抓住时机打造绿色科技新优势 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政策,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
连云港高新区:多维发力护航企业... 近日,位于连云港高新区的江苏源泰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圆壁测量仪,成为全球第...
阿里千问APP公测 与Chat... 本报讯 (记者梁傲男)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当天,...
广州南沙厚植新兴产业发展沃土 本报记者 胡 健 王云娜 可入海下3000米,作业精度达厘米级……位于广东广州市南沙区的深海智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