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海珠以一种“能闯也能创”的劲头扎根人工智能产业。受访者供图
“能下单吗?我现在就想买。”
“我对这个产品挺感兴趣的,一会儿加个微信聊一聊。”
“碎片化的场景孵化不出伟大的产品和产业……我们期待一个超级应用场景出现。”
11月14日,海珠组了一场“AI局”。
没有程式化宣读,没有太多客套寒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围坐一堂,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交流会上分享实践、直指痛点、讨论未来。
会上没有铺陈太多场面话,更多的是企业的“真心话”。有人展示产品、有人讲创业路上的“苦涩”,也有人直接在现场找合作、谈对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同坐一堂,技术、需求与机会在这里即时碰撞。
如今,海珠已引育备案大模型32个,为广东第一、全国第三。这场交流会,更像是一座把产业拉到现实落点上的“桥”,让海珠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方向变得更清晰、更具象。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从“破题”到“领航”▶▷
海珠AI生态加速成形
近几年,海珠以一种“能闯也能创”的劲头扎根人工智能产业。
从率先开放大模型应用场景,到推动“大模型+”生态形成,海珠的产业节奏从“跟着跑”到“并肩跑”,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2023年,海珠敏锐捕捉到大模型的重要性,把它视作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变量,提前入局——政策更快落地、商业更主动试验、生态更紧密协同,形成从技术到产品的快速转化链条。
2024年,全区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三年保持超过20%的增速,人工智能正成为新的增长支撑。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了解企业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把服务做到前面。”琶洲管委会负责人说。
如今,海珠围绕场景、空间、生态不断加码,吸引了3.8万家企业主体、16万产业人才集聚琶洲,7000多家泛人工智能企业在此落地,“热带雨林”式的产业活力正持续涌动。
企业“亮剑”▶▷
硬核产品让“AI+”更有想象力
这场交流会可以说是一场“从未来端口延伸到现实”的体验秀。夸克、树根互联、派客朴食等企业依次展示各自的“看家本领”。
夸克AI眼镜集成多模态交互与边缘计算,能理解语音、手势、视觉等输入。一个眼神、一次挥手,就能完成拍照、查信息、导航等操作,让“所见即所得”成为日常。
趣丸科技带来的全球首款生成式AI吉他,作为一名音乐小白,企业负责人现场开始了弹奏。
“吉他内置自研生成模型,能实时预测用户创作意图,让普通人也能即兴创作。”企业负责人刘静雯介绍,目前首轮预售订单已超过1000台。
作为“琶洲模方”入孵企业,芯宠科技的AI宠物聚焦情感陪伴,能通过表情、语气、行为模式识别用户情绪,并以“有温度”的方式作出回应。它能记忆情感互动,陪伴感更接近真实宠物,在舒缓孤独、提供情绪支持方面显露出独特价值。
“这款产品既符合情感赛道,又符合孤独经济赛道,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市场。”芯宠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俊凡说。
当然,人工智能的意义,不仅在于“秀技术”,而更在于解决具体问题。在软件应用分享环节,烁谷科技、聪明狗等企业谈的都是落地经验。
政务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响应慢、流程碎片化等问题。软银科技提出“AI+政务”的多场景方案,希望用跨模态大模型让政务服务更顺畅、更贴近需求。
如果说政务AI追求的是效率,那么商业AI更看重价值转化。营客科技围绕“AI营销全链路提效”,从用户识别到内容生成、从投放优化到路径推荐,提高的不是一点点效率,而是整个链条的工作方式。
“AI已不是营销的附属,而是基础设施。”该公司副总林畅衡认为。
专家献策、资本加持▶▷
海珠AI版图更立体
当大模型进入深度价值释放阶段,专家们的观点更务实。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专家王梦杨认为:“应用驱动+产业融合,是大模型落地的关键路径。”围绕生态构建、平台协同、“AI+城市”,多位嘉宾展开讨论,会场频频爆出掌声。
资本的态度同样重要。摩星投资执行董事江浩东分享了大模型企业的评估逻辑,建议通过科学评价体系更高效地实现资本与项目的对接。“AI企业金融服务包”将专项贷款与投贷联动等工具结合,为企业注入真实的“可用资金”。
当机械臂与AI眼镜共舞,当智能吉他与工业物联网数据同奏,各种跨界画面交织成海珠人工智能产业最生动的注脚。从“有应用”到“有价值”,这正是全国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缩影。
这些成果背后,离不开海珠对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的持续投入。从“算法、算力、数据”三个关键基座入手,推动AI从技术研发向行业应用跃迁。截至目前,全区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80余个;引育备案大模型32个,为广东第一、全国第三;算法备案261个,占全市四成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稳固。
“这两年琶洲的AI氛围越来越浓,我们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未来,海珠将继续在多元赛道和重点场景上发力,打造更完善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让人工智能的触角深入更多行业、更多日常场景。
当人工智能的“毛细血管”延伸得更远、连接得更密,一个更加高效、智能、有温度的海珠将不再是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记者手记
聚焦应用突破
比拼落地能力
很多人以为海珠的人工智能是突然发展起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面对基础大模型领域高强度投入和巨头林立的格局,海珠很早就作出了战略性选择:不与顶尖科研资源密集地硬碰硬,而是将优势押注于自身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聚焦于应用端的突破。
过去几年,海珠在政策、机制、生态、场景上做的铺垫已经让这片土地具备了加速能力。
海珠落地可盈利的场景,让企业在真实环境里试炼模型;率先完善大模型应用政策,让头部与中小企业有同等进入新赛道的机会;率先形成大模型备案体系,如今32个备案数量已跃居广东第一、全国第三。
这意味着,在竞争激烈的中国AI版图上,海珠已经从“跟着跑”进入“并肩跑”,甚至在某些应用端率先“领跑”。
交流会之所以能“直来直去”,也是因为过去的路径已经让人形成共识:
海珠做AI,不是作秀,是做事;不是看规模,而是看落地。
而企业能在现场直接提问题、找合作、谈资源,原因也来自同一个逻辑:政府把自己摆在“搭平台、解难题、促协同”的位置上。
关于未来,在这个交流会上,诸多讨论被凝聚成一个共识:碎片化的场景难以孵化伟大产业。因此,会上也有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构想——打造“超级应用”被提出来。
这并非一个展示性工程,而是希望在教育、健康、城市安全等成熟领域,用小投入实现局部突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这顺应了大模型发展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的趋势,旨在通过垂类小模型的协同与融合,解决特定领域的数据与知识壁垒问题,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价值。
这场交流会,是观察海珠乃至区域经济转型的一个微观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