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太空天梯”,破解航天测控难题
创始人
2025-11-19 09:22:01

□ 本报记者 张 宣

卫星上天后常遇“失联”尴尬——受地球曲率影响,地面站信号覆盖有限,卫星飞到太平洋等空域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海外地面站续租难、高轨中继卫星成本高且数量少,根本跟不上“十五五”近5万颗卫星的发射需求。

而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能像“太空测控站”一样,为航天器实时传递数据、保持跟踪。近日,记者在十方星链(苏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运控中心看到,其打造的“昆仑星座”正瞄准这一痛点,用中轨卫星技术搭建“太空天梯”。

从“联系不上”的痛点出发,

搏击中轨航天“蓝海”

在苏州高铁新城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里的十方星链运控中心,最先吸引记者目光的是测控室显示屏。屏幕中央,蓝色的地球模型缓缓转动,三颗代表卫星的光点沿着固定轨道平稳绕行,旁边的数据实时跳动着;无论地球如何转动,总有一颗卫星的光点始终停留在中国上空区域。

“这就是我们正在打造的昆仑星座一期系统模拟画面。”十方星链运营总监王鑫刚站在屏幕旁,指着画面向记者解释,“别看只有三颗卫星,它们上天后能覆盖除南北两极外的全球大部分区域,而且每时每刻都能保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上空,这样就能随时跟地面保持联系,再也不会出现卫星‘飞出服务区、联系不上’的情况。”

我国在太空部署了很多卫星,为何还会出现联系不上的情况?

“地球是圆的,在同一时刻,总有地面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卫星的信号就会断联。”王鑫刚解释,“之前我国有些卫星在执行任务时,一旦进入这些地面站覆盖不到的区域,就只能靠卫星自带的程序自动运行。要是其间出现一点问题,地面根本没法及时知道,更没法及时处理。”

他接着说,这种“联系不上”的难题,不只是太平洋上空这一处。这些年我国在海外建的部分卫星地面站,有的面临合作到期无法续租的情况,而国内现有的高轨道中继卫星数量有限,建设成本又高,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尤其“十五五”期间,预计有近5万颗卫星要发射上天,仅靠传统的测控方式,肯定跟不上这么大的规模。

正是看到这样的行业痛点,十方星链于2022年下定决心切入商业航天测控领域,而且特意选了中轨道这个方向。“中轨道距离地球大约1.1万公里。”王鑫刚解释,中轨道比高轨道卫星建设成本低很多,三颗卫星就能实现全球大部分区域的覆盖,还能保证国内上空始终有卫星值守,地面和卫星之间的数据传输也能实时到位,这些都是其他轨道卫星很难同时做到的。

卫星轻量化+高速传输,

打造“太空信息高速路”

三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它的体积很大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鑫刚表示,卫星单颗重量还不到1000公斤。“这么轻的重量,能实现‘一箭三星’的发射方式,就是一枚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都送上天,能省不少发射成本。”

除了轻量化,卫星的传输速度也是一大亮点。王鑫刚说,卫星上装了专门的激光通信设备,数据传输速度能达到每秒10Gbps。“简单地说,就是一秒钟能传完一部高清电影的内容。以前有些遥感卫星拍了照片,得等飞到地面站上空才能把数据传回来,有时候要等好几天。用我们的卫星,拍了照片就能马上传回来,效率能提高很多。”

更方便的是,这套系统还能“智能处理”数据。卫星在天上能自己判断数据要传给哪个地面站,也能自动对接不同类型的设备。不管是火箭发射时需要的测控信号,还是无人机执行任务时的通信数据,甚至是南极科考站传回的观测信息,都能通过这套系统传输。配套的终端设备也做得很小,功耗低,成本只有传统设备的三分之一,不管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用起来,门槛都低了不少。

这些技术能实现突破,离不开背后的团队。王鑫刚骄傲地说,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平均从业时间超过25年,大部分人都参与过我国天基中继卫星系统的建设。“我们多次拿过国家或行业的科技进步奖,还有各项专利。正是有这样的技术积累,我们只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昆仑星座的方案论证、正样评审,现在卫星已经开始制造。”

2027年首发星升空,

使用成本降到国外五分之一

聊到项目进度,王鑫刚的语气很坚定:“按照计划,昆仑星座第一批三颗卫星,2027年初就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我们最关键的一个里程碑,现在整个团队都在围着这个目标推进。”他透露,目前卫星的关键部件已经采购完成,火箭也已选定了。

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十方星链也早有准备。王鑫刚介绍,公司目前已签订40份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火箭发射、无人机通信、遥感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比如和某液体火箭公司合作,他们以后火箭发射时的测控服务就会用我们的系统,比他们之前用传统地面站的成本能降40%左右。”

“卫星组网完成后,能够显著减少我国卫星用户的通信成本。”王鑫刚解释,将来发射的卫星定价参考了海外地面站的服务价格,再结合自己的成本优势,性价比很有竞争力。“之前我国租过国外的地面站,一年的费用差不多2000万元,要是用我们的服务,费用能降到他们的五分之一,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能节省不少开支。”

“首先要选对赛道,别盲目跟风,找那些有市场痛点但还没被充分解决的领域。”谈到对其他科创企业的经验分享,王鑫刚总结道,核心团队的技术能力也很重要,得有扎实的积累才能啃下硬骨头;最后要学会借助政策资源,跟地方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能少走很多弯路。他还提到,等昆仑星座落地后,还能带动激光终端、相控阵天线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苏州乃至江苏培育新质生产力添一份力。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看到运控中心的显示屏还在循环播放卫星运行模拟画面。王鑫刚望着屏幕说:“2027年首发星成功上天后,我们会接着推进二期、三期建设,最后要建成36颗卫星的星座规模。到那时候,中国的商业航天就能有自己的‘太空天梯’,不管卫星飞到地球哪个角落,都能随时联系上、控制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欧菲光系统回应智能汽车布局:明... 近日,有投资者通过互动平台向提问,关注公司在等业务领域的技术进展与市场适配能力。对此,欧菲光进行了详...
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发展报告:三...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17日,在2025龙蜥操作系统大会上,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发布《国产服务...
掌舵2000亿自动化龙头!岳阳... 关注投资家,⭐,您会收到最新推送 作者 | 侃见财经 来源 | 侃见财经 从国产替代到自主创新,这是...
神奇材料在“压力锅”里变身:神... (来源:科普中国) 转自:科普中国 想象一下,如果电线能够毫无损耗地传输电能,磁悬浮列车能够更轻松地...
马斯克模仿秀,何小鹏“活到决赛... 小鹏汽车仍然没能盈利,但亏损进一步收窄了。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鹏汽车该季度亏损为3.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