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一线
在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闫慧教授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二维超薄材料研究,这是一种在遥感成像设备、芯片等前沿领域急需的新材料。2023年年底,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伴随技术突破的喜悦而来的,是对成果转化的担忧:传统流程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走完。
就在此时,天津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找上门来,为团队带来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技术转移中心与校友企业——天津国昂玖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对接,联合财务、国资、人事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全程代办相关手续,仅用15天就帮助闫慧团队将这一知识产权以50万元评估价格入股企业。在专利核心技术支持下,该企业获批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西翼金种子计划”。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尽快从校园走进企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些高校仍然面临“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闫慧团队的故事,正是天津理工大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生动缩影。
2018年,天津理工大学获批天津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9年,市属高校首个独立成果转化处级机构——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对内汇集学校最新科技成果,对外推进学校产学研对接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精心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项目补助资金管理系列文件,形成了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
自2022年起,作为天津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天津理工大学将传统的职务成果“国资介入持股企业—国资退出”的两步流程简化为“入股国资即退出”的一步流程,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这种新模式切实解决了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投资难的问题。”该校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张联齐说。
学校还联合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等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累计培训技术经纪人40余名。同时,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申请、成果挖掘、对接市场等工作。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从创新机制中受益。
化学化工学院李梅彤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系列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有机污染化工废盐资源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荣获2023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转移中心精准识别环保领域企业需求,推动李梅彤团队与中安信资(天津)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团队6件核心专利以100万元评估价格作价入股,项目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落地孵化,助力解决化工行业废盐处理痛点。
截至目前,天津理工大学已完成专利作价入股项目7项,金额超千万元。这些团队的成功入股,离不开学校构建的“校内培育—园区孵化—产业发展”多层体系。据悉,学校重点推进与行业龙头重点企业合作,目前已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百余份。
“我们正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同频共振。”天津理工大学副校长陈胜勇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