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
“80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报道,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2岁,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66岁。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刘若川是一名“80后”,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论。
刘若川教授获2024年度拉马努金奖/图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
“80后”当选中科院院士,令人眼前一亮。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刘若川以40多岁的年龄当选中科院院士,既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幸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刘若川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揆诸公开资料,可知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相关领域作出了开创性工作。梳理两院院士,可知刘若川以44岁年龄当选院士,并非最年轻的。此前,薛其坤42岁时当选中科院院士,邓中翰则是41岁就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颜宁是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由此看,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当选院士,这是可喜现象。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此前,中央提出,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可以预计,会有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当选院士。
众所周知,科学创新的黄金期往往与创造力最旺盛的青年时期重合。一位年富力强的顶尖学者当选院士后,其前沿的学术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与充沛的精力,必将为所在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有个细节是,本次院士增选,进一步优化了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地区和行业布局。这背后,是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的成果显现。中国科研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公平、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科研生态,有助于让科学家在创造力巅峰时期获得更广阔的平台,这正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应有之义。
展望未来,还需实现更多突破,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让科技发展回归初心。为此,既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继续改进,也需要科技共同体形成共识,营造重视真才实学、鼓励原始创新的科研生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世界各国对青年科学家的争夺日趋激烈。我国能否培养大批高精尖人才,并实现人尽其才,直接决定我国的科技未来,决定综合国力的发展。
还要看到,院士是荣耀也是责任,当选院士之后更需以身许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院士要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比如,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当日,刘若川的名字便迅速在社交媒体刷屏,成为现象级话题。究其因,人们看到了年轻科学家正在挑大梁,也表达了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期待。刘若川的当选是一个开始,预示着中国科学界正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注重实质贡献的方向稳步发展。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未来可期。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