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博主 Wylsacom 大概没料到,自己高价入手的 “独家爆料设备” 会最终沦为无法使用的闲置品。这台比苹果官方发布提前半个多月曝光的 M5 版 iPad Pro,在完成开箱展示、性能测试等内容分享后,遭到了苹果的远程锁定 —— 如今它只能停留在激活界面,仅保留充电功能。这起事件不仅让未发布产品的信息保护话题再次引发关注,更直观展现了品牌对产品流通的管控力度与非正规渠道设备的潜在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的时间线清晰可循:今年 9 月底,距离苹果计划的 10 月 15 日 M5 iPad Pro 官方发布还有近三周,拥有超 1000 万 YouTube 订阅者的博主 Wylsacom,发布了该设备的完整开箱视频。视频中详细展示了设备的核心性能参数:GPU 性能较前代 M4 提升 30%,AI 处理速度号称达到 M4 的 3.5 倍,同时支持新一代 Wi-Fi 及蓝牙 6 技术。作为影响力较大的科技博主,这段视频快速传播,不仅打乱了苹果原有的新品宣传节奏,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 不少原本计划入手新款的用户,因账面性能提升未达预期,转而选择降价的前代产品或持币观望,给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影响。
外界更为关注的是,这台未发布设备为何能流入民间。苹果对未上市产品的流通管控向来严格,测试机通常仅在内部团队及合作开发商之间流通。结合行业常规推测,主要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越南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环节出现管控疏漏,相关人员违规将设备带出,通过非正规流通渠道转手;二是欧洲地区的仓储环节中,设备因管理不当非正常流出,最终被愿意高价收购的博主获得。而博主敢于公开曝光,或与苹果在当地的业务布局特点有关,使其无需像其他地区博主那样担心即时的相关责任风险,这也为非正规渠道的设备流通提供了一定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苹果的应对措施迅速且直接。11 月 21 日,Wylsacom 在社交平台确认,这台 M5 iPad Pro 已被远程锁定。从其发布的截图可见,设备停留在初始激活界面,任何操作都无法进入系统,完全丧失使用功能。根据苹果官方公布的安全机制,这种锁定并非普通的账号锁定,而是针对未授权流通测试机的专项管控 —— 未发布设备的固件中会内置专属识别码,一旦品牌检测到设备在非授权场景下激活并联网,即可通过服务器发送指令启动 “受管理的丢失模式”,即便进行刷机操作也无法恢复正常使用。这一功能原本用于保护丢失或被盗设备的数据安全,此次则被用于规范未发布产品的流通秩序,是品牌常见的合规管控手段。
从事件结果来看,双方形成了特殊的利益平衡。对博主 Wylsacom 而言,尽管设备最终无法使用,但开箱视频带来的流量收益已覆盖成本:超千万的播放量转化为可观的广告收入,同时提升了账号影响力,为后续商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对苹果而言,远程锁定不仅终止了未授权设备的使用价值,更传递了明确的管控信号 —— 即便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对产品流通的管控底线不会放松,这能对供应链及仓储环节的相关人员形成警示,减少后续类似的管控疏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一事件也暴露了苹果管控体系的薄弱点。量产阶段的核心产品本应处于全流程管控中,为何会出现非正常流出?尤其 M5 iPad Pro 作为搭载 10 核 GPU、第三代光线追踪引擎的 AI 旗舰设备,核心技术提前曝光,不仅影响新品热度,也可能让竞争对手提前预判产品策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意外曝光也让苹果收集到了真实的市场反馈,30% 的性能提升未达部分用户预期,这或许会影响品牌后续的产品升级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未发布设备曝光后被锁定的案例并不多见。科技圈虽常有产品参数、外观泄露,但公开完整开箱并遭官方强硬管控的情况较为罕见。此前 iPhone 17 系列虽有大量信息流出,但鲜有博主敢发布完整开箱内容,正是忌惮品牌的管控力度。Wylsacom 的案例也给科技圈从业者提了醒:非正规渠道的未发布设备虽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其使用价值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且可能面临潜在的合规风险。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一事件也具有实际参考意义。首先,应警惕非正规渠道销售的 “提前版” 产品,这类设备不仅缺乏官方保修服务,还可能因品牌的合规管控被远程锁定,最终得不偿失;其次,从曝光的性能数据来看,M5 iPad Pro 的核心优势集中在 AI 处理与图形渲染,账面性能提升背后的实际体验改善,需结合视频剪辑、3D 建模等具体使用场景综合判断,不必单纯迷信参数提升。
如今这台被锁定的 M5 iPad Pro,已成为科技行业产品管控的典型案例 —— 它既见证了博主对流量的追求,也彰显了品牌对流通秩序的维护决心。随着品牌对供应链管控的持续强化,类似的未授权设备曝光事件可能会逐渐减少,但产品流通管控与非正规渠道的博弈,仍将是科技行业长期存在的话题。你认为品牌对未发布设备的远程管控是否合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