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注定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顺利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舱门打开,指挥长陈冬的笑容映入眼帘,他说了一句我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激情。
镜头扫过欢呼的人群,然而在人群的一个角落,有个女人穿着素雅的衣服,站得安静无声,目光集中在陈冬的身上。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表情却平静如水,仿佛与外界的喧嚣完全无关,她只专注于那位从太空归来的丈夫。 她就是汪晓燕,陈冬的妻子。也许你会觉得她有些低调,甚至平凡,但正是这种低调和内敛,才支撑起了我们三上太空的英雄陈冬。大家都知道陈冬在太空的辉煌成就,他是中国的太空超长待机王,在太空中度过了超过400天,还是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但是,正是每一次飞向太空的坚定背后,都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而这个家有一个坚韧的守护者——汪晓燕。她和陈冬的缘分并不复杂,只是一场普通的朋友聚会。那时,汪晓燕在嘉兴工作,生活节奏平稳有序。 陈冬,当时还是一名沉默寡言的空军军官,穿上军装后,他身上那股可靠的气质让汪晓燕觉得这个人值得信赖。两个人并没有浪漫的情节,而是彼此觉得可以依靠对方,就这样简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2009年,他们结婚,婚礼的喜庆气氛还未散去,陈冬就接到了归队的通知。新婚的第二天,他们就不得不分别,想必很多人都会抱怨几句,但汪晓燕什么也没说,只轻轻地对他说:我支持你。 这次分别一走就是半年。别人享受蜜月时光,而汪晓燕则是在默默收拾新家,逐渐适应没有陈冬的生活。她没想到,这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日子里,离别将成为常态。同年,陈冬参与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经过层层筛选,2010年终于穿上了航天员的制服。 消息一传出,家里人都为陈冬感到骄傲,然而汪晓燕明白,这意味着丈夫肩上的责任会更重,留给家的时间会更少。为了让丈夫能更接近航天中心,也为了孩子们将来的教育,汪晓燕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嘉兴那份稳定的工作,带着全家搬到了北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11年,汪晓燕怀上了双胞胎。这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喜上加喜,但对于陈冬这样的航天员家庭来说,压力却倍增。那时,陈冬正处于航天员基础训练的关键时期,每天忙得精疲力尽,根本没有时间陪伴汪晓燕去产检。汪晓燕心疼丈夫,决定回到嘉兴娘家待产。 从怀孕到分娩,再到夜里起床照顾孩子,汪晓燕始终是一个人坚持着。她数次想拨通电话向陈冬倾诉心中的苦涩,但每次听到丈夫疲惫却故作轻松的声音,她又默默将话吞回去,只有轻声告诉他:我和孩子都很好,你安心训练。 等孩子们三个月大的时候,汪晓燕带着双胞胎回到北京。从此,她开始了一个人带俩娃的超级模式。别人带一个孩子都已经够手忙脚乱,而她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还要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如此,她从未在陈冬面前抱怨过一句。 每次陈冬训练归来,迎接他的始终是干净整洁的家,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有孩子们甜甜的爸爸叫声。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陈冬第一次飞上太空,任务是待在太空33天。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对于汪晓燕来说,却是最难熬的33天。 发射现场人声鼎沸,许多家属穿着红色的衣服,举着横幅送祝福,唯有汪晓燕穿着简单的素色衣服,安静地站在人群中,目光紧紧盯着发射塔。当火箭喷射出橙红色的火焰缓缓升空时,周围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她双手紧握,直到火箭消失在天际,才轻轻松了口气,但眼中的担忧依旧未曾散去。 那段时间,她的生活就是紧盯着电视和电脑,关注所有关于太空的新闻。与此同时,家里的事也不能停,两个孩子的作业要辅导,老人的身体要照顾,所有责任都压在她一个人肩上。 从神舟十一号到神舟十四号,再到2025年神舟二十号,陈冬三次飞天,每一次任务都比上一回更加艰巨。2022年,他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担任乘组长,带领团队完成空间站的基本构型组装任务,整整半年时间都待在太空。 这半年,汪晓燕不仅要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照顾双方的父母,忙得几乎没有停歇,身体消瘦了十几斤。尽管如此,每次和陈冬视频时,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家里一切都好,从不提自己多么辛苦。 熟悉汪晓燕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极其低调的人。陈冬第一次飞天后,媒体纷纷想要采访她,但她总是婉言拒绝。她从不主动提起自己是航天员的妻子,也不会利用丈夫的名气谋取任何个人利益。 即使是陈冬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获得三级航天功勋奖章时,汪晓燕也只是默默在家为丈夫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和家人一起简单庆祝。在她眼里,丈夫的荣誉是国家给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妻子的责任。 2023年6月,陈冬晋升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的大队长,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不仅要保持个人的训练状态,还要管理和训练整个航天员团队,因此回家的时间比以前更少了。但汪晓燕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照顾家庭,让陈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为国家做贡献。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的发射现场,汪晓燕依旧出现在人群中。她依然穿着素色的衣服,没有举横幅,没有喊口号,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承载着国家希望和家庭牵挂的火箭升空。 当火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的消息传来时,汪晓燕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眼中却依然闪烁着泪光。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每天和孩子一起关注太空新闻,记录陈冬的工作动态,等着丈夫回家后给孩子们讲述。 9月26日,陈冬带领乘组完成了第四次出舱任务。孩子们高兴得跳了起来,而汪晓燕只是轻轻地摸着孩子们的头说:爸爸完成任务了,我们也要做好家里的事,等他平安回来。11月14日,当陈冬走出返回舱,接受采访时,他说感谢所有为我们安全返回保驾护航的人们,心中默默加了一句:最该感谢的是我的妻子。 虽然这句话没有在镜头前说出来,但它的分量远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重。陈冬深知,他能够三次飞向太空,创造一项项记录,背后有妻子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默默付出,是她撑起了整个家,让他无后顾之忧。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头上的光环,但这份光环背后,正是像汪晓燕这样的家属的无私奉献。汪晓燕用她十八年的坚守,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