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23日晚20时左右,一个明亮的而且在不断变化的光团出现在华北上空,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多地的人们都看到了偏西方天空中悬浮的奇异光团,有些人将拍摄的视频发表到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
有人将其联想为“外星访客”,也有人猜测是新型科技装备,其实没那么神秘和科幻。此类现象大多是发射到太空的火箭或者卫星造成的,而且多和火箭钝化时释放燃料有关。
根据出现的时间和天空中的轨迹,追根溯源也可以发现这并非超自然现象,而是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末级在轨道上来到我国华北上空释放剩余燃料时形成的“火箭云”,是一场由人类航天活动造就的夜空奇观。
此次现象的技术根源,需从火箭飞行的末端流程说起。猎鹰9号作为两级可重复使用火箭,在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末级(二级火箭)会暂时滞留太空。为避免剩余推进剂在轨道上因压力变化引发爆炸、产生太空垃圾,航天领域通常会采用“钝化处理”技术,其中关键一步便是主动释放剩余燃料。11月23日晚市民看到的“光团”,正是这些燃料在真空环境中迅速膨胀,形成巨大的气态云团,再经高空阳光反射后,在地面形成的视觉效果。
由于当时地面已入夜,而火箭末级所处的轨道高度仍能被太阳照射,这种“天地光影差”让钝化推进剂形成的云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且因大气稀薄无法传播声音,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现象并非首次在华北上空出现。2024年1月14日傍晚,北京、河北、山西等地也曾出现过高度相似的“不明光团”,当时观测者描述“光团呈等腰三角形排列,最终像雾一样散开”。
事后调查显示,那次现象的“始作俑者”同样是猎鹰9号火箭——北京时间16时59分,SpaceX从美国加州发射的猎鹰9号搭载“星链”卫星升空,53分钟后二级火箭二次开机并释放燃料,其轨迹恰好覆盖华北上空,与23日晚的原理、视觉效果完全一致。
两次事件相隔不足两年,背后反映的是SpaceX“星链”计划高密度发射下,火箭末级轨道活动与地面观测的高频交集。
从技术细节对比来看,两次猎鹰9号引发的“奇观”存在诸多共性。其一,时间窗口高度契合,均发生在傍晚时段,此时地面与高空的光照差异为“火箭云”提供了最佳观测条件;其二,光团形态演变一致,均从初始的点状光源,逐渐膨胀为弥散的光晕,最终因进入地球阴影而消失;其三,影响范围集中,两次现象的目击区域均以华北为核心,覆盖直径约2000公里的圆形区域,这与猎鹰9号近地轨道任务的飞行轨迹半径高度匹配。
猎鹰9号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星链”卫星,而“星链”卫星多部署在330-550公里低轨,其发射轨迹常经过中纬度地区,华北作为中纬度人口密集区,自然成为“高频目击带”。
深入分析此类现象,不仅能理清“不明飞行物”的科学真相,更能引发对航天活动与公共认知、太空环保关系的思考。从公共认知层面,两次“光团事件”初期均引发误解,暴露出大众对航天基础现象的认知空白——多数人熟悉火箭“升空”的壮观,却对“在轨末端处理”这一关键环节知之甚少。
事实上,除了猎鹰9号,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在发射后也会产生类似“火箭云”,如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曾因一级火箭余迹形成的“蜿蜒光带”引发关注,我国也有一些火箭发射之后,在美国上空进行钝化释放推进剂操作,使得美国的人们也看见了天空中来自我国的“不明飞行物”。
从太空环保维度,两次猎鹰9号的“燃料释放”,本质是航天大国对“太空垃圾治理”的技术实践。2024年8月,SpaceX曾因猎鹰9号末级在高轨解体产生碎片引发争议,而此次主动释放燃料的钝化处理,正是为了降低火箭末级“自爆”风险。
不过,这一过程也需平衡技术成本与环保效果——正如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所言,“钝化处理虽能减少碎片,但高轨火箭末级仍需数十年才能自然降轨,长期威胁仍存”。对比我国长征6A火箭的处理方式,其虽采用“排空燃料+放电”的钝化策略,但因高轨任务燃料消耗大,仍出现过多次末级解体,这也说明无论中美,高轨火箭的环保处理仍是待解难题。
23日晚的华北夜空“奇观”,最终以“猎鹰9号末级燃料释放”的科学结论收尾,这不仅是一次对“不明飞行物”的辟谣,更是人类航天活动与地球观测互动的生动案例。随着“星链”计划、我国“千帆星座”等低轨卫星星座的加速部署,未来类似的“火箭云”现象可能会更频繁出现。当我们下次抬头望见夜空中的奇异光团时,或许能少一分对“外星文明”的遐想,多一分对人类探索太空足迹的认知——那些悬浮的光晕,既是航天技术进步的见证,也是人类与宇宙对话的独特印记。
消息来源:《北京日报》11月24日报道《昨日夜空出现发光云团,或为火箭钝化发射光现象》
果然把责任推给美国了!印媒称光辉坠机是因为通用发动机出了问题
史上首次!无人机打败有人机,土耳其“山寨歼-20”打败F-16战机
美国六代机F-47终于出图了,貌似歼-20和歼-50的结合体!性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