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的国风音乐创作上,上海民族乐团不断尝试融入现代科技手段,让国乐表达更添时代魅力。如今,上海民族乐团又向时下风头正盛的AI作曲,迈出了关键一步。
2月21日,上海民族乐团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开启战略合作,将通过腾讯旗下的天琴实验室,合作推出“零•壹|中国色”音乐会——双方将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灵感,创作10首国风曲目,在4月中旬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
上海民族乐团和腾讯音乐签约现场,从左至右:罗小慈、刘宪凯、周文江
“这是一次科技和艺术的双向奔赴。”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介绍,这是乐团首次尝试借助AI作曲技术创作整台民族音乐会,“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民乐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AI作曲技术在民乐创作领域的应用,拓展海派民乐的创新边界。”
音乐会的标题里为什么会有“0和1”?“这是数字世界和中国古老智慧的连接。”罗小慈说,0和1这两个简单数字构成了计算机世界的信息基石,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古老的东方智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非常相似。
“中国色”则和主创团队苦苦寻找的音乐会主题有关。有一天,罗小慈望向排练厅窗外,绿色、黄色的树叶扑面而来,还伴随着鸟叫虫鸣,“好舒服!我一下就放松下来了,脑子中冒出色彩这个关键词。不同色彩折射着不同情绪,用音乐来表达色彩背后的情绪,有很多可能性。”
罗小慈
天琴实验室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旗下首个音视频研究实验室,其推出的音乐生成大模型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曲式和创作规律进行训练,实现了输入描述指令直接生成高质量音乐的跨越式突破,无论琵琶、阮、笛、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还是keyboard、jazz drums等现代流行乐器,都能通过指令“文本成曲”。
流动的情感是音乐最重要的魅力,AI加入音乐创作,如何创作出有情感的音乐?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刘宪凯介绍,计算机的算法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补充,他们团队有一半以上研发人员有音乐背景,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要让音乐作品有情感,从技术层面是可以做的。”比如,他们会用数据给人类创作的音乐作品打上标签,如表达了欢快、忧郁、愤怒等不同情感,然后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学习去寻找规律,去模仿人类情感,去产生相应情感特征的作品。
但是,每个演奏家都有个人的、细腻的情感表达,“比如弹古筝,同一首曲子,为什么罗小慈弹出来更有感情?她的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弹出来的感觉为什么又不一样?人类的情感多变,这是很难模拟的,我们只能通过更多数据,让AI尽可能去学习、去摸索规律。”
“同样一条旋律,不一样的人演奏,就是不一样的处理,情绪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优秀的、伟大的、顶级的艺术家,暂时还无法被AI取代。”罗小慈说,做这样一台音乐会,不是为了取代谁,“生在这个时代,我们避免不了人工智能的包裹。上海民族乐团和腾讯音乐尝试往前走一步,看看艺术和科技、民乐和AI究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满足好奇心。”她强调,艺术创作最难的不是没有经费,而是没有了创意,没有了好奇心。
签约现场的国乐演出
“AI在作图时会制作出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突破人类惯有的创作模式、创作思维。我希望,大家对AI创作有所包容。”刘宪凯认为,AI创作和上海民乐团的合作、碰撞,会有升华,也会有矛盾、冲突,“这项工作非常艰辛,请团队加油,交出一部让大家有所期待的作品。”
下一篇:2024,7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