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治骏 摄
紧跟时代发展动向,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AI通识课程!2月27日,南京大学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正式发布“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方案。据悉,该课程将于2024年9月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
据了解,为适应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早在2018年,南京大学就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了《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2022年,在苏州校区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探索培养适应时代新兴产业需求的智能人才;同时,学校还先后启动了“AI for Science”“AI for Hass”跨学科布局,开设了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应用的50余门特色课程,第一批入选国家基金委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14个跨学科基础研究项目中,有9项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关。2024年,面向全体新生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是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一项重要举措,有着深远的意义。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强调,学校在充分调研和研讨人工智能课程“教什么”“谁来教”“何时教”“怎么教”“如何评”五大问题的基础上,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学校会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并以人工智能赋能办学治校。
会上,发布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方案。据介绍,学校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即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
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将于2024年起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教授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领衔,汇聚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组建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前世今生、基本概念、基础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常见工具平台等有基本认识,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实施“集体授课+小班主题研讨+实习实践+AI助教”的教学形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人机深度互动的人工智能课堂。
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一方面发挥南京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以及数学等学科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思维、基本技能的基础课。另一方面,发挥南京大学文理综合性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课,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邀请各学科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开展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开设以“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制课程,学生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等产业平台,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三层次的课程体系,学校将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与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科教融合式”本科生研修项目;与阿里云、百度、华为等人工智能产业领域领头企业多方合作,开发支撑人工智能教学和考核的智能化工具,积极探索高校和头部企业互动的新机制、新形式。
据悉,南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满足一定条件,可以获得人工智能专业修读证书。
通讯员 于玥晗 李烨婧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