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连城
万一有电信诈骗分子通过AI换脸、模拟变声等手段,假冒熟人进行诈骗怎么办?中国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执行院长俞能海提醒,可以让对方摁鼻子、摁脸,观察其面部变化,降低“中招”的风险。
现在关于AI技术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俞能海教授这个“摁鼻子”“摁脸”的技术提醒,今天很快就攀上了热搜榜。
近年来,从ChatGPT、文心一言到Sora,人工智能的风头一时无两。在文学创作、公文写作、算法编程乃至于视频生产领域,AI技术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成为增进社会福祉的重要工具。但同时,AI技术的强大算力,也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比如可能为不法分子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借助AI换脸技术,诈骗者可以轻易地将受害者的面部信息“移花接木”,创造出非常真实的视频,从而达到欺骗的目的;地铁上衣着正常的女乘客,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AI程序“一键脱衣”,导致个人名誉严重受损;一些大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术论文背后,也有AI“枪手”的影子。
技术本无罪,善恶存于心。合理运用AI技术,能够丰富日常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可一旦有人跨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边界,AI就会成为违法犯罪的帮凶。对于AI从业者来说,恪守法律道德底线、确保技术善用,AI就是增进社会福祉的利器;如果肆意妄为、突破底线,AI就是带来恐惧的“潘多拉魔盒”。
全国两会期间,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技术,想必也会成为广大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的合法使用范围,并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AI技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警惕其中潜藏的风险与挑战。
进一步规范AI应用场景,保护公民隐私,防止技术滥用,这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而言,在推动AI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对新技术的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防止科技成果被恶意利用。要使科技骗子无处遁形,公众的鉴别力也很重要。有关部门不妨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讲座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AI骗术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
坚持道德底线、加强法律监管、推动行业自律、提升公众意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让AI技术更好地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