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App别再硌硬人了#,这个话题近日登上热搜榜,引发热议。
开了VIP但仍有两三秒的中间广告、一按暂停立刻弹出的全屏广告、层层嵌套的用户协议、同意容易取消难的自动续费、算不清的“熟客价”、不管什么App都要开相机、位置、通讯录权限……话题所谈到的App乱象,让网友深有痛感。
然而,App乱象不止于此,从网友纷纷跟帖吐槽就可见一斑。“这说的就是QQ音乐吧,自动续费不提醒直接扣,还不退,扯皮了很长时间硬要扣一个月的钱”“百度App,你禁止了它访问通讯录、推送通知功能,它就隔断时间弹个窗,让你打开权限,每次拒绝,还是经常提示。”“用户协议你不同意,这些软件就用不了。”……评论区,一些网友痛陈不良体验时,甚至直接点名一些App,向其发出“控诉”。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类应用服务不断涌现。工信部2023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类高质量App在架数量超过258万款。这些App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便利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侵害用户权益现象。
“自动续费”套路多
目前,包括视频会员、音乐软件会员、网盘会员、图片软件会员等多种App均存在多种“自动续费”扣款功能。
在黑猫投诉上,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类App续费类问题是投诉“重灾区”。有网友反映,“一月份花15元开通会员看了电视,看完就不用了,此后居然一直自动续费,且每月扣费35元。直到后来偶然发现了立马关了,打电话问客服说给往上一级反映,让等电话,几天过去了也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除了“关闭难”之外,还有消费者反映部分App有低价诱导开通续费的问题,“长辈点了一个链接,付了0.01元,过了一会直接又扣费98元,扣费项目显示‘云清理自动续费’。”央视财经也曾报道,某消费者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一个1元开通2天会员的体验活动,用支付宝还可以再减0.99元,也就是相当于1分钱体验两天会员,该消费者本以为自己能薅到羊毛,结果发现被薅的原来是自己——两天后他收到扣款15元的账单,打了客服电话才知道这个1分钱是和自动续费捆绑在一起的,并且无法退款。
此外,根据消费者反馈,还有一类常见问题:用户自己开通了自动续费,但是忘记了,有时连App都删了,结果在未使用App的情况下却还一直扣费,打客服电话反映,得到的回复是“有续费提醒,App内提醒的”。
记者从下载的几个App里发现,各种开通会员享优惠的宣传广告写得又大又极具诱惑性,但自动续费等关键信息却用小小的灰色字体隐藏在五颜六色的宣传广告的角落,消费者本想低价体验几天会员服务,却直到收到扣费提示才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有了一个自动续费的会员。
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也显示,以“自动续费”为关键词搜索,已有超过10万条投诉记录。“这些互联网付费软件‘自动续费’乱象具有隐蔽性、欺诈行为、取消订阅困难、无法退款、费用不透明、订阅陷阱等特点。”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表示。
“消费者开通续费容易而退出续费难。繁琐程序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因为涉及的金额通常较小,个人个案的维权经济、时间成本高,维权的操作性极低。App自动续费乱象影响面较广,群众的意见较大。”安庭说道。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已做出相关规定,但目前仍有付费App对此阳奉阴违、对退订服务层层设碍,导致用户对自动续费的费用情况不清楚,无法在不满意或不想继续使用的情况下获得退款。
安庭建议,工信、市监等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取消强制自动续费,由用户自行选择是否自动续费。具体来说,“每个续费周期都应发短信进行告知,等待用户确认,未确认的应该取消续费,不应自动扣除”。
针对“小字条款”等故意造成用户疏忽的现象,他建议建立健全“退订服务”的统一行业标准,严格在网页或App上展示醒目的字体字号字色,明确告知用户自动续费的具体细则,在明显位置建立“退订”功能键以方便消费者退订。
目前,因为“自动续费”涉及的财产金额通常较小,个人个案的维权经济、时间成本高,维权操作性极低,很多人“默默放弃”。为改变开通续费“易”而退出续费“难”的状况,安庭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使用户能够及时报告和投诉自动续费乱象。“可以设置时间期限,督促应用商店、App提供商等积极处理和回应用户反馈,加大处罚不透明和欺诈性行为的力度以维护用户权益。”
过度索权侵害用户权益
3月14日,据工信部网站消息,近期,工信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用户反映突出的“摇一摇”乱跳转、信息窗口“关不掉”以及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检查,共发现逻辑狗、基金从业资格准题库、宝宝管家等62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其中,由北京思维魔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逻辑狗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和APP频繁自启动和关联启动的问题。由中大英才(北京)网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基金从业资格准题库,以及由上海任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宝宝管家,两款App存在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问题。
“过度索取权限”和“不给权限不让用”已成为当前诸多App存在的主要问题。“App已经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而一些不规范开发、运营的App客观上已经成为个人信息的违法收集器和分发器,通过强制索权、过度索权、隐蔽索权等方式构成了对个人信息权利的侵害。”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更高水平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林仪明说。
民法典规定,“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再看那些胡作非为的手机App,哪里让用户“充分知情”了?用户反悔了,“同意容易取消难”,这是“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吗?违法违规的用户协议,其实并无法律效力。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珠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没有局外人,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共治。她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和相关监督管理方面,除了明确国家和地方网信部门统筹协调,还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房产租售、小贷金融、教育培训、电话营销等重点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相关监管职责。此外,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对一些概念重新定义、明确范围,解决数据流通领域“不会共享、不敢共享、不愿共享”难题,实现个人数据合理利用。
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网,需要以良法促善治。陈爱珠表示,期待在法律推动下,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企业履责”的个人信息保护综合治理格局。
撰文:文心
封面图来源:网络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