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3D视野,精准锁定病灶;灵活机械手臂,突破操作极限;微创手术切口,加速康复进程;神经保护技术,守护生活质量。凭借机器人手术四大优势,近日镇江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结直肠外科成功完成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
现场
“便秘”月余,一查竟是直肠癌
5月7日,院方介绍,67岁的李阿姨(化名)一个多月来,遭受“便秘”困扰,排便次数减少,伴大便干结。看似普通便秘,谁知在当地医院肠镜检查后发现,距肛门15cm处见四分之三周围管型肿块,提示直肠占位,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
拿到检查报告后,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李阿姨一家平静的生活。为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家人陪着李阿姨慕名来到江大附院结直肠外科孙康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就诊。收入院后,孙主任团队帮李阿姨完善了心脏彩超、腹部增强CT、直肠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了直肠癌诊断,并排除了手术禁忌症。
手术迫在眉睫,但毕竟是肿瘤切除手术,能否精准切瘤?是否对身体损伤大、恢复慢?一系列问题让李阿姨一家陷入了紧张和不安。
了解到患者的诉求后,孙康主任组织麻醉手术科、影像科、消化科、腹部肿瘤科等相关科室进行MDT会诊。医生们发现,患者乙状结肠远段及直-乙交界处管壁不规则增厚,边界欠清晰,长度范围约47mm,最厚处约13mm。由于病灶环壁生长,精准切除病灶肠段的同时,还要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及神经。传统腹腔镜手术面临诸多挑战,如操作空间受限、手术视野也会受到局限等。
为了最大程度实现根治目标,MDT团队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决定启用第四代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直肠癌根治术。
机器人“主刀”,有“智”更有“质”
在充分沟通并征得家属同意后,4月16日手术顺利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操作,主刀医师孙康主任坐在距离手术床5米外的操控台前,双手熟练地控制操控手柄,通过机械臂的辅助完成手术操作。整个手术过程耗时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肠管的游离、淋巴结的清扫和肠管的重建,精准切除了病灶并保护了盆腔自主神经。术中出血量不足20ml,李阿姨的腹部仅留下6个如同钥匙孔般大小的“洞口”和一条4cm的小切口。
孙主任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可以旋转540°,突破人手转腕的极限,使手术操作更灵活。同时,有裸眼3D显示的加持,尤其在一些狭窄的解剖位置也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操作较传统手术更加精细,出血量更少,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和疼痛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术后次日,李阿姨就能轻松下床活动,第二天便肛门排气并逐步恢复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恢复进程远远优于传统手术预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李阿姨术后7天顺利出院。
孙主任表示,该例手术为江大附院首例第四代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的直肠癌根治术,也是江大附院结直肠外科迈向精准化、智能化时代的崭新起点。由此,将为镇江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的诊疗选择。
定期筛查,让肠癌无处遁形
跟李阿姨一样,近日59岁的张阿姨也刚在江大附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出院。与李阿姨症状不同的是,张阿姨因5个多月来反复出现大便不成形伴出血来院就医,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孙主任提醒,大肠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许多患者会误以为是痔疮、肠炎等常见疾病而延误就医。若出现持续性腹痛、便血、便秘、大便变细、腹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肠道病变。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应尽快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约75%的大肠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早期发现的患者通过手术或微创治疗,5年生存率可大幅提升。
肠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癌变病灶,还可通过镜下切除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从而降低癌变风险。普通人群建议从45岁开始,每3-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若是存在家族遗传史、患有炎症性肠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将筛查时间提前至40岁,必要时缩短检查间隔。
通讯员 姚奕涵 钱小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