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胃癌专病数据集”获得厦门市首张医疗数据资产登记证,1200多例胃癌病例的多维度数据完成确权。这标志着厦门在医疗数据资产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突破不仅为医疗数据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样本,更折射出厦门自去年以来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的持续探索,其经验对全国数据资产领域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双轮驱动”先行探路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已然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如何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进而实现“化数为金”,不仅是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命题,更是关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今年两会期间,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成为热议焦点。代表委员们围绕破除“数据烟囱”(也称信息孤岛,指在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或系统中分散存储和管理,难以交互的数据集合)、构建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等展开深入探讨,直指当前数据要素流通的堵点与痛点。而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的表述,更将“数据资产入表”这一专业议题从行业深处推向公众视野。当前,数据要素流通与资产化管理已不再局限于技术与商业范畴,而是上升为重塑经济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成为关乎国家竞争力与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议题。
厦门数据资产探索历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厦门市数据管理局牵头推动下,2024年7月,数据港产业基地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心揭牌,形成“双轮驱动”模式。产业基地专注于数据要素型企业招引,致力于打通“数据采集—加工—交易”产业链;授权运营中心则通过构建安全可信环境,推动公共数据与非公共数据的融合开发。这种模式为后续数据资产登记制度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厦门在数据产业发展上的前瞻性规划。
同年9月,厦门市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正式挂牌,厦门市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同步上线运行。平台提供登记申请、凭证公示、机构推荐等一站式线上服务,极大提升了数据资产登记的便利度和效率,上线首日便有2家公司发起登记申请,反映出市场对厦门数据资产登记制度的认可。
创新体系“三权分置”
在制度层面,厦门率先全省出台《厦门市数据资产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创造性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体系,并引入律所合规实质性审查与登记机构形式审查的“双重审核”机制。截至目前,厦门市已发放11本登记证书,覆盖交通、供应链、医疗等领域,线下服务窗口为百余家企业提供咨询,初步构建起“制度+平台+服务”的完整闭环。
以“胃癌专病数据集”为例,其登记过程严格遵循“数据治理—合规审查—权属确认”流程。临床团队与数据专家共同完成1200余例病例的数据脱敏、标注等治理,律所对数据来源、隐私保护措施进行合规性审查,最终由登记机构确认加工使用权与产品经营权。
这种模式既确保数据合规性,又通过“宏观登记”,仅登记数据规模、类型等,不涉及具体信息。这不仅消除了企业隐私顾虑,也为医疗数据资产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厦门的数据资产登记,不仅仅停留在“发证”层面,而是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推动数据资产向“可交易、可入表、可融资”的层面深度转化。
在数据产品交易方面,通过登记平台与厦门数据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已登记的公交运行数据、地铁客流数据等快速挂牌交易。如厦门公交集团掌上行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12月通过厦门市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完成“厦门公交运行数据”数据资产登记,同步上架至厦门数据交易平台完成首单数据交易。这也是全省首例公交运营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入表金额超100万元。
此外,地铁客流数据、园区投资数据等完成资产入表,帮助企业优化资产结构。厦门轨道集团凭借“时客查”数据产品入表,成为厦门市属国企首单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并完成数据资源入表,此举不仅规范了成本核算,还为后续融资质押提供重要依据。火炬同翔公司基于厦门火炬集团建设项目招投标、履约情况等相关投资数据,登记“火炬集团建设项目投资数据产品”,完成数据资源入表100万元,并获得银行1000万元贷款,实现数据资产向金融信用的转化。
在数据合规审查方面,厦门市遴选7家首批厦门市数据资产合规审查机构,累计为50余家企业提供数据资产合规服务。厦门市律师协会在厦门市数据管理局和厦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基于数据登记实践,推出《厦门市数据资产合规报告指引》,作为全国首个聚焦数据资产登记全流程的专项合规指引,系统梳理数据资产登记全流程合规要点,助力相关主体依法合规完成数据资产登记。
在数据资产评估方面,厦门市遴选5家首批先行探索开展厦门数据资产评估单位。厦门海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海易招数链宝”产品,获得全省首张建设信息化领域数据资产登记证书,通过将数据资产转化为融资增信凭据,成功获得光大银行厦门分行2000万元的授信额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涵盖项目推荐、交易监测、市场趋势、风险分析等增值服务,近三年已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超6万家、1万余个项目。
有待借势打通瓶颈
在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版图中,厦门数据资产化的探索具有鲜明的先行意义,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当前我国尚未从法律层面明确数据产权的核心定义,对数据权益的认定标准也尚未形成共识。厦门的“三权分置”探索虽具创新性,但在跨省流通、司法认定等方面仍面临“制度天花板”;厦门创新实践中颁发的数据产权登记证书,在金融机构质押融资等应用场景下的法律效力还存在模糊地带。
另一方面,当前登记数据主要集中在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工业、消费等领域的数据资产化进展缓慢,很多企业对数据资产的认知还停留在“登记即公开”的误区,需进一步通过案例宣传破除认知壁垒。
在全国数据安全与流通领域,矛盾与挑战同样严峻。部分数据包含大量敏感隐私信息,如未取得个人同意或匿名化处理不彻底,在数据流通过程中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风险。这对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1月,国家颁布的《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为厦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带来破局机遇。该办法构建起全国统一公共数据登记体系,规范了登记流程,有力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厦门现有的实践探索构成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制度体系,为厦门实现数据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厦门应顺势而为。一方面,积极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与企业数据的融合开发,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力;另一方面,主动争取上级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数据资产质押细则,全力打通“数据信用”向实际价值转化的关键堵点,推动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
4月29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的《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数据开发利用呈现活跃度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然而,地方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普遍遭遇制度体系不完善、应用场景单一化等发展瓶颈。
在数字经济成为核心增长极的今天,数据资产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如今,厦门正全力作答这道时代命题,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型,走出一条“务实探索+制度突破”的路径,不仅为自身开辟出数字经济发展新蓝海,更有望成长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制度供给高地,为行业发展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