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小米玄戒 O1 芯片的发布引发科技圈震动,这款采用第二代 3nm 工艺的芯片虽未明示代工方,但业内几乎一致指向台积电。毕竟全球能稳定量产 3nm 芯片的厂商,只有台积电和良率堪忧的三星。然而,曾让台积电一度跻身全球晶圆代工龙头的华为海思,却在五年前被彻底断供先进制程。
同样是中国自研芯片,为何台积电对小米与华为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态度?
要理解美国的双重标准,需先看懂芯片设计的 "致命细节"。小米玄戒 O1 采用的是外挂基带方案,即芯片本身不集成通讯模块,需额外搭载联发科的 5G 基带芯片。这种设计虽能腾出更多空间堆叠晶体管,但会导致功耗上升和信号稳定性下降 —— 苹果 A 系列芯片长期被诟病 "信号差",正是源于此。
反观华为海思,从麒麟 990 5G 开始就实现了芯片与基带的一体化集成,同等制程下不仅功耗降低 30%,还能支持更复杂的通讯协议。2019 年实测显示,搭载麒麟 9000 的华为 Mate40 Pro 在 5G 下载速率、多任务处理等关键指标上,首次全面超越同期高通骁龙 888 芯片。
这种技术突破触碰到了美国的 "逆鳞"。当华为用美国 Synopsys 的 EDA 软件设计芯片、用应用材料的设备制造芯片,却做出比高通更优秀的产品时,美国意识到 "技术供应链的开放可能反噬霸权"。五角大楼官员直言不讳:"中国企业用我们的工具造出超越我们的产品,只会让全球半导体生态向中国倾斜。"
于是从 2020 年起,美国将华为的 "技术占比红线" 从 40% 一路砍至 0%,要求台积电断供任何使用美国技术的制程 —— 包括曾为华为代工多年的 14nm、7nm,更遑论后来的 3nm。
小米的 3nm 芯片能顺利获得台积电代工,本质是其技术路径对美国企业 "无害"。外挂基带的设计意味着,玄戒 O1 在通讯领域仍需依赖联发科或高通的基带技术,而这两家企业的核心专利均掌握在美国手中。
换言之,小米芯片的性能上限,被美国主导的通讯标准和专利壁垒牢牢锁定。正如台积电官网披露的信息,第二代 3nm 工艺(N3P)虽在晶体管密度上提升 15%,但仍是 2023 年量产的成熟技术,与台积电即将推出的 2nm 工艺(预计 2025 年底量产)存在代际差距。此时允许代工,既不会威胁高通下一代芯片的市场地位,还能彰显 "美国供应链开放" 的虚假形象。
对比来看,华为海思的发展轨迹堪称 "叛逆"。2019 年海思已成为台积电第二大客户,其 7nm 芯片产能占台积电该制程的 30%。更让美国警惕的是,华为通过挖角北电网络实验室主管童文等举措,在 5G 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上超越爱立信、诺基亚,成为全球第一。
当华为试图将通讯专利优势与芯片设计结合(如麒麟芯片集成自研 5G 基带),美国意识到这将动摇高通 "专利收费 + 芯片销售" 的双轨商业模式。于是制裁层层升级:从限制台积电代工,到禁止 ASML 向中芯国际出售 EUV 光刻机,再到施压日本限制光刻胶出口 —— 美国要做的,是让华为 "永远停留在追赶者的位置"。
华为并非孤例,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遵循着清晰的 "技术赶超红线"。大疆无人机虽采用部分美国零部件(如德州仪器的传感器),但其自研的飞控系统占据全球 70% 市场份额,甚至让美国军方不得不采购民用版改装。这种 "用美国供应链打败美国企业" 的模式,直接导致大疆被列入实体清单。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 AI 领域:DeepSeek 基于英伟达 A100 芯片(2020 年发布的旧款算力芯片),训练出比肩 GPT-4 的大模型,引发国际资本对美国 AI 技术领先性的质疑,随即遭到算力限制。
美国的逻辑简单而粗暴:允许你使用我的技术,但绝不允许你用我的技术超越我。
这种心态在半导体领域尤为明显,尽管台积电是中国台湾地区企业,但其 3nm 工艺的核心设备均来自美欧企业,生产流程中美国技术占比超过 55%。
因此当美国商务部发出禁令时,台积电除了断供别无选择。而小米芯片的设计架构、制造工艺均不触及美国核心技术,且性能定位低于同期高通旗舰芯片,自然被划入 "可容忍范围"。
这场芯片战争的本质,是中国产业升级与美国技术霸权的正面碰撞。华为代表的则是更深远的技术主权之争。当美国试图用供应链霸权维系 "科技殖民" 时,中国企业正用 "市场换技术"" 人才全球化 ""专利交叉授权" 等策略破局。小米的 3nm 芯片,其意义更多在于商业层面的突破。
台积电的代工选择,既是技术标准的体现,更是地缘政治的映射。当小米凭借成熟工艺赢得市场时,华为正用麒麟芯片的 "复活倒计时" 昭示着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超越商业利益的技术自主。